图为在县医院进行抢救的曹连升。新华社记者周文广摄(数码传真照片) 图为曹连升的弟弟曹连明拆砖卖钱还外债。
新华网石家庄1月27日电(记者王金涛) 今年1月8日,河北阜城县农民曹连升因种植双孢菇赔了本钱,到县委大院将一把木板刀刺入自己的腹部,差一点送了性命。县领导怎么也想不到,政府苦心栽培的种菇大户,竟会以这种方式回报政府。这迫使他们重新思考一个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乡级政府如何定准自己的位置,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
政府大力倡导扶持,曹连升却是“种下双孢菇,全家受大苦”
阜城县是一个较贫困的农业县,因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农民增收一直是个难题。1999年,县委、县政府以空前的声势推动全县农民种植双孢菇。曹连升是阜城镇芦皇殿村农民,公认的老实庄稼人,他认准种双孢菇是个发财的路子,便和三个兄弟一口气建起了32个大棚,成为阜城县种植双孢菇面积最大的农户。
县政府为推动双孢菇产业发展,将曹氏兄弟树为全县农民的样板。县委书记王锁马介绍,最初,他曾帮助曹连升从农村信用社贷款9.3万元,县政府无偿援助他4000元,还为他和其他村民打了一口浅水井;后因浅水井水量不足,曹连升单独打了一眼深水井,县政府又白给他9000元打井费。阜城镇政府为他无偿提供大棚用地和7000元左右的棚用砖。2000年初,县委、县政府为曹氏兄弟颁发了“双孢菇种植先进单位”的锦旗,并分别给兄弟四人颁发了奖状,奖给曹连升一辆自行车,授予其五弟曹连源“阜城县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种双孢菇比种粮食费力气,菌种从菌种场被移植到农户的大棚后,要经过倒料、掺水、掺泥、掺粪、发酵等多个环节才能出菇。曹氏兄弟在大棚边盖了一座砖房,没日没夜地守护在这里。种植双孢菇一般应从8月开始,但曹氏兄弟1999年10月初才建好大棚匆忙上阵,加上种植技术不成熟,一场意想不到的大风又破坏了一些大棚,头一年他们的双孢菇每平方米产量只有3公斤,远远低于10公斤的正常产量。第二年曹氏兄弟又满怀希望继续种植,虽然产量上去了,双孢菇价格却急剧回落,由上年的每公斤4元多降至1元多,他们赔得更惨了。
记者见到曹连升时,他刚做完手术,躺在病床上。他说:“政府号召种双孢菇,谁知种下双孢菇,全家受大苦。俺兄弟们赔了七八万元,就盼着政府再给点钱,让俺们活下去。”据了解,曹氏兄弟自第二年赔钱后,就再没有种双孢菇。三个兄弟齐声抱怨,说曹连升当初提议种双孢菇是头脑发热。曹连升认为他是受政府的鼓动才种双孢菇的,于是隔三岔五地找县领导要钱。
县政府发展双孢菇操之过急,受挫时又匆忙调整,招致民怨
记者调查发现,阜城县种植双孢菇的农民大都没有得到好处,这项产业因而中途夭折。据统计,1999年阜城县双孢菇种植面积为60万平方米,2000年降至17万平方米,2001年近乎于零。
事实上,双孢菇产业确有发展前景,在山东莘县等地已成为主导产业。双孢菇种植期间不需施化肥和打农药,是无公害蔬菜,欧洲市场需求量巨大,国内也有广阔市场。为什么双孢菇产业在阜城县就发展不起来?
1997年,时任阜城县科技协会主席的梁树勤经过考察和比较,在十几个项目中筛选出食用菌产业,建议政府将食用菌中的双孢菇定为向全县推广的品种。1998年,他发起成立了股份制性质的阜城县食用菌科技开发中心,在5个乡镇发展了19个双孢菇大棚,当年全县双孢菇种植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
1999年,衡水市政府向阜城县下达了种植150万平方米双孢菇的任务。在此情况下,阜城县委、县政府将这些任务层层分解,虽说当年双孢菇种植面积是60万平方米,但这一数字比上年的2000多平方米增长了近300倍!同时,阜城县确定梁树勤等人开办的县食用菌科技开发中心为龙头企业,种菇户的菌种均由“龙头”提供,种植户与“龙头”签订合同,合同规定种植户必须将双孢菇出售给“龙头”,每公斤双孢菇的保护价为2.4元。
各乡镇政府对落实种植双孢菇的任务极为重视。阜城镇政府免费为种植户推平了120亩砖窑废墟地,无偿提供棚用砖,并对种植100平方米以上双孢菇的农户免收156元的三提五统费。
时任芦皇殿村支书曹连起和村委会主任芦连清反映,最初镇政府要求村干部必须种双孢菇,而且一个村干部要带动两个农户一起种,逼着他们挨家串户做工作,最后除曹氏兄弟外,全村又发展了32个大棚。许多村民头一年没有赚到钱,第二年就不想种了,但一些镇干部蹲在村里,声称如果不种双孢菇,就得交土地荒芜费,这样一来,农民又种了一年,结果又大都因菇价暴跌赔了钱。现在他们俩因为当初劝农民种双孢菇,都成村里的罪人了。一些农民说:“干部们总说种双孢菇好,赚了是自己的,赔了钱赔不到户里,可是俺们赔了钱却没人管。”
因双孢菇大面积种植两年后没有产生效益,农民种菇积极性受挫,阜城县政府于2001年“调整巩固”双孢菇产业,只扶持有种菇积极性的农民。当年几乎所有的种菇户放弃了双孢菇,许多人拆棚改作耕地或撂荒。
颇具戏剧性的是,恰恰是阜城县农民不再种双孢菇以后,双孢菇价格扶摇直上,从每公斤1.2元飙升至近5元。梁树勤认为,县政府实际上已经放弃了这个产业,如果政府能够冷静分析市场形势,带领农民抵抗市场风浪,继续种植双孢菇或其他食用菌类蔬菜,阜城双孢菇产业定会“雨过天晴”。
县政府该反思,找准自己的定位了吗
阜城县政府认定让农民增收的双孢菇产业,却变成了“致穷产业”,给农民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痕,教训发人深思。对此,县领导认为自己没有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发展双孢菇产业,只是做了组织、发动和宣传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只是让乡村干部带头种植,一个干部带两户。然而,层层下达种植任务、一个干部带两户的作法,能说不是行政指令吗?
芦皇殿村农民芦世春说:“种双孢菇后的第二年,俺们赔了钱,本来不想再种,可是镇干部说不种就收土地荒芜费,俺们又不得不种。农户建一个双孢菇大棚,县政府就让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2500元,俺和两个儿子一共搞了4个大棚,共贷了1万元,当时只听政府说双孢菇是用来向国外出口的,能赚钱,连贷款利息都不知道是多少。现在赔了钱,还不起贷款,信用社把俺告到了法院,不怪政府怪谁呀?”
农民芦连清说:“1999年俺们种完麦子后,一家电视台的记者扛着摄像机来村里采访,县领导陪着。当时蘑菇还没有长出来,可是领导为了宣传政绩,逼着村民说‘一个棚每年纯收入2700元’的瞎话。电视台播出这个新闻后,老百姓看了直骂街。”
对于曹连升的悲剧,阜城县领导认为自己没有责任。县长吴平说:“当初我曾劝过曹连升,不要种那么多,但他想发财,非要种32个棚,还雇民工干活,能不比别人赔得多吗?”但曹连源却说:“政府嫌俺们种得多,为什么还奖励我们?为什么还给俺们投资和担保贷款?县里号召种双孢菇,俺们哥几个之所以种那么多,就是因为县委书记说过‘包销售、包技术、包产量、包赚钱’。结果市场不好时,收购价比保护价低了一半,产量却只有原定产量的1/3。政府说话不算数,让农民种双孢菇,就是为了政绩!”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农业问题专家李洪民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地政府应该力避用下指标、定任务等计划经济的老办法、靠行政命令推动农业产业化,而阜城县政府恰恰用了这种老办法,这是政府好心不得好报的根源。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阜城县政府没有下力气研究市场,掌握信息不全面、慢半拍,对信息判断不准确,才出现了决策失误。阜城县领导承认,当初并没有想到双孢菇产业会蕴藏风险,只是一味告诉农民种双孢菇如何赚钱,谁都没有想到会赔钱。
记者发现,双孢菇产业的风险不仅存在于市场之中,也存在于政府所操作的“公司+农户”模式中。阜城县食用菌科技开发中心只是一家新生的小企业,县里将其定为“龙头”显然失策,因为它没有抵抗市场风浪的能力。1999年,它和一家外贸公司签订2000吨双孢菇购销合同后,又和阜城县种菇户签订了收购合同。但当双孢菇旺销时,这家企业的收购价低于市场价,农民大都把双孢菇卖给了市场。当菇价猛跌时,这家“龙头”也开始违约,不按每公斤2.4元的保护价收购,有时甚至降到了每公斤1.2元,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许多农民坚决不偿还所欠“龙头”企业的菌种费和专用肥费。结果“龙头”最后只向那家外贸公司送去了100吨双孢菇。这两年“龙头”企业损失了28万元,其中农民欠款达18万元。
李洪民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市场经济普遍不发达,调整农业结构当然离不开行政推动,但像阜城县政府那样不顾市场规律、大包大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政府应该在全面掌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适度参与和介入,主要目的是引导和服务,重点加强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致富丰富、准确的致富信息。政府领导干部也应该树立风险意识,在推广一种新产业时,必须把市场风险告诉农民,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完)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