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01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1月29日13:19 长江日报

  武汉市统计局(2002年1月29日)

  2001年,武汉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595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668亿元,增长12.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16206元提高到17905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7:44.2:49.1变化为6.3:44.1:49.6。

  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50.18亿元,同比增长21.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工业对经济总量贡献作用明显。在国内生产总值净增额中,第一产业贡献率为2.6%;第二产业贡献率为43.7%;第三产业贡献率为53.7%。从行业来看,工业增加值净增50.67亿元,贡献率为35.9%,即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净增额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工业部门新创造的价值。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4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增长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0.385下降到0.38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0.511下降到0.508。

  市场物价稳中有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5%。其中,交通和通讯、居住类价格均上升0.1%,衣着和食品类价格分别下降8.1%和0.3%。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0.8%。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08万人,增长2.3%。其中,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94.36万人。全年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8万人次。年末登记失业率5.22%。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全市战胜了严重旱灾,保持了发展势头。除粮食减产外,大部分经济作物产量比上年均有所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120.2万吨,减产7.9%;棉花总产量2.18万吨,增长8.5%;油料18.1万吨,增长3.5%;蔬菜499.54万吨,增长5%;水果52.74万吨,增长11.9%。

  畜牧、水产业有所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33.95万吨,增长5.8%;牛奶产量6.99万吨,增长53.6%;生猪出栏192.19万头,增长6%;禽蛋产量13.91万吨,增长1.5%。

  农业基础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全市耕地总面积216.1千公顷,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拥有耕地0.16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70.15千公顷,占耕地总面积78.7%。当年新增“无公害蔬菜”基地5.3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60.67万千瓦,增长8.2%;大中型拖拉机6182台,下降3.6%;农用运输车6302辆,增长14.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5.68万吨,增长6.2%;农村用电量106616万千瓦小时,下降3.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工业增加值4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在当年工业增加值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3%。其中,国有经济137亿元,增长5%;集体经济18.6亿元,增长7.5%;个体私营经济12.2亿元,增长13.5%;其他经济158.2亿元,增长24.2%。

  非公有制经济和开发区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在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的工业增加值中,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经济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95.9亿元和67.7亿元,比上年增长30%和14.9%。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分别为76亿元和56亿元,增长31%和25.2%。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年开发新产品1200个,新产品实现产值60亿元,比上年增长9%,实现利税7.5亿元,增长7%。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成长迅速,钢铁、机电、化工等传统产业调整步伐加快。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30亿元,增长29.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2.2%,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部独立核算的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8.4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为近六年的最高水平。其中,资产贡献率9.06%,提高1.8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7.58%,提高1.6个百分点;产销率97.2%,大体持平;全员劳动生产率49022元/人,增长5.6%。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66.82亿元,增长35.3%。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10%。

  建筑业生产增长加快。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企业施工单位工程12650个,其中实行招投标承包工程4647个,招投标承包面36.7%。施工房屋面积2568.1万平方米,增加481.9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912.2万平方米,增加118.3万平方米。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施工质量优良品率53.5%,提高4.3个百分点。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70015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增速加快。全年固定资产投资508.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65.36亿元,增长17.2%;技术改造投资115.04亿元,增长10.1%;房地产投资115.34亿元,增长13.8%。按投资主体划分,国有单位投资259.67亿元,增长5.9%;非国有单位投资248.77亿元,增长14.8%。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46项市级重点工程全年完成投资105.6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0.8%。其中,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中山公园改造、江滩改造工程竣工,武汉体育中心、绕城公路、轻轨一号线、武钢二热轧、长飞光纤六期等项目进展顺利。

  房地产业明显活跃。年末,全市累计审批房地产开发企业800家,注册资金201.62亿元。房地产开发年竣工面积614.04万平方米,增长23.6%。商品房销售面积408.85万平方米,增长13.7%。

  五、国内贸易

  国内商业保持畅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含居民购买商品房)685亿元,增长13%。其中,国有经济完成78亿元,下降5.2%;集体经济完成70.4亿元,下降4%;股份制经济完成124亿元,增长17.9%;私营经济完成105亿元,增长37.4%。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382.2亿元,增长12.5%;餐饮业75亿元,增长21.2%;其他行业227.8亿元,增长11.4%。

  商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全年新增1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便利店10个,连锁经营公司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10.4%。全市商品交易市场达到653个,比上年减少95个。其中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市场90个。全年商品市场成交额474亿元,下降3.8%。其中,生产资料成交额48亿元,下降68.2%;消费资料成交额426亿元,增长24.6%。年末,全市商业网点数10.5万个,增长1.9%;商业从业人员53万人,增长4.9%。传统综合性大中型百货商场营业额保持稳定,超市、仓储式商场、平价广场等新型商业业态显示出旺盛生命力,物流公司、加工配送中心、网上超市、电子商务等新的购物形式正在兴起。

  六、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下降。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海关数)21.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出口9.46亿美元,下降19%。以船舶、成套设备为主的机电产品出口2.6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8.4%。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进一步巩固,自营企业、“三资”企业出口分别为1.66亿美元和1.45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比重为17.5%和15.3%。出口国别和地区达到135个,比上年增加6个。外经贸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组建了武汉恒信国际经贸集团,成立了首家外商独资专业外贸公司,武汉出口加工区通过国家验收封关运行。

  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4.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直接利用外资10.4亿美元,增长38.6%。外商投资大项目增多,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数为25项,比上年增加6项,投资总额为7.9亿美元,是上年的3.2倍。来汉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由上年的36家增加到40家。“三资”企业稳定发展,全年累计批准“三资”企业3895家,其中当年新批141家。

  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对外签订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数56份,比上年增长5.7%;合同总金额1.05亿美元,增长15.9%;实现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0.64亿美元,增长13.6%。年末在外劳务人员4295人,增长10.4%。在境外兴办企业4家,投资总额500万美元。外经业务涉及世界76个国家和地区。

  国内横向经济技术协作稳步发展。全年引进内资72亿元,比上年增长41.2%。发展投资规模5000万元以上的内资内联企业23家,引进内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19项,比上年增长45.1%。引进驻汉办事机构120家,其中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大公司驻汉办事机构48家。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客货运输业平稳增长。全年货物周转量697.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其中,铁路422亿吨公里,增长0.3%;公路53.87亿吨公里,增长3%;水运220.82亿吨公里,增长3.8%;航空0.41亿吨公里,下降22.6%。全社会旅客周转量262.74亿人公里,增长4.9%。其中,铁路177亿人公里,增长8.6%;公路52.62亿人公里,增长2.2%;水运5.9亿人公里,下降40.3%;航空27.22亿人公里,增长4.6%。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2560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邮政电信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7.22亿元,比上年增长5%。其中,邮政6.5亿元,增长1.6%;电信50.72亿元,增长5.4%。市话局用交换机已装容量222万门,增长16.2%。其中当年新增29万门。年末市话用户数165万户,增长13%;移动电话用户数177.5万户,增长64.4%。市话普及率每百人41部,增长13.9%;城镇电话普及率每百户81部,增长2.5%。互联网业务高速发展,年末武汉热线用户数达到44万户,增长76%。

  旅游产业迅速发展。旅游设施、旅游景点建设逐步加快,国际、国内旅游均保持较快增长,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长假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市内一日游快速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星级宾馆饭店104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46家。共有客房11984间,床位21981张。全年接待海外游客28.6万人次,增长29%,其中来自港、澳、台地区和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游客占45.5%,接待海外旅游者人天数72.8万人天,增长30%。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61亿元,增长22.3%。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2138万美元,增长23.8%;国内旅游收入151亿元,增长21.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50.18亿元,增长2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6.16亿元,增长28.7%。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1.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12.55亿元,增长26.4%。

  金融业平稳运行,各项存贷款稳定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14.8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994.34亿元,增长19.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02亿元,增长21.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18.73亿元,增长13.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20.62亿元,增长8.2%;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65.96亿元,增长75.4%;中长期贷款余额530.37亿元,增长11.6%。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6.41亿元,增长17.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6亿元,增长19.4%;寿险保费收入17.8亿元,增长17.1%。全年保险赔付支出7.81亿元,增长13.5%。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4.75亿元,增长31.9%;寿险赔付支出3.06亿元,下降6.7%。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建设速度加快,公用设施继续完善。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210.88平方公里。全年改扩建等级公路175.8公里,增长3.4%。28公里内环线已经开通,中环线西段11.4公里建成贯通,加上先期建成的南环段,中环线累计贯通21.9公里,东段北段正抓紧建设;年末,拥有公交线路248条,公交客车1277辆,专线车3909辆,出租车12137辆。城区自来水普及率100%。全年新增燃气用户3.35万户,年末气化率86%,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环境创新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园林绿化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加大,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环境“亮点”明显增多。“两江四岸”亮化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开放式中山公园建成开放,武汉外滩一期、东湖环湖二期及天河梨园线路段整治工程完工,建成开放田田、光谷、武展和绿荫等4个绿化广场。全年城区植树37万株,市区垂直绿化9.47公里。全年新增景观路4条,新增景观路长度40公里。全市拥有公园27个,公园面积544.5公顷。城区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44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0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7%。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年治理污染源86项。噪声达标区达到20片,共138.91平方公里。全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7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70.6分贝。烟尘控制区达到38片,共230.61平方公里。城区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0.13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日均值0.039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均值0.048毫克/立方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7%。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渐趋完善;“两基”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素质教育全面展开,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新江汉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5所,在校学生30.83万人,比上年增长22.4%;普通中等专业学校74所,在校学生9.05万人,下降16.9%;普通中学521所,在校学生51.29万人,增长9.1%;职业学校89所,在校学生3.09万人,下降22.4%;小学1676所,在校学生70.88万人,下降4.7%;盲聋哑特殊教育学校8所,在校学生1751人,增长20.3%;幼儿园624所,在园幼儿11.36万人,下降5.9%。小学在校生辍学率为0.02%,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1.29%。继续教育发展较快,全年完成职工全员培训30万人次,成人高校在校学生数17.85万人。校舍建设得到加强,总投资8亿元的新江汉大学一期工程顺利完工。当年扩建、改造中小学危房11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学校竣工面积24万平方米,新建教师住宅10.92万平方米。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年科技部门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121项,其中地方科技计划项目35项,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86项,共完成投资7亿元,比上年增长8.7%;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3项;计划部门组织实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43项。全市登记科技成果170项,评定市科技进步奖69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64项。全年专利申请1927件。技术市场交易日趋活跃,全年技术市场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700项,合同成交额20亿元,比上年增长33.3%。

  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建设进展顺利,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成为国家实施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年末,全市累计审批高新技术企业1470家,比上年增长14.3%;累计审定民营科技企业2800家,民营科技企业当年实现技工贸收入151亿元,增长28%。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项目当年实现产值44亿元,实现利税10.5亿元。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全年开展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6项,在全省首届新区文化节上获得1金2银2铜的好成绩。2001年文艺创作喜获丰收,全年获得20项国家级奖项,其中话剧《母亲》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最高奖———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并囊括了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优秀舞美奖和表演奖。市文化系统新创作和演出的剧目获省级以上奖69项。其中,国家奖10项,省级奖59项。创作了《我从三峡来》、《母亲》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精品。年末,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7个,博物馆12个,广播电台2个,电视台2座,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7.7%和99.7%。总投资8亿元的武汉广播电视中心奠基动工。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围绕创建文明城市目标,广泛开展了“告别不文明行为,塑造武汉人新形象”、“共建美好家园,倡导文明新风”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百步亭花园社区获得“全国精神文明社区称号。全年共建设省级文明单位150家,市级文明单位603家。创建文明街(镇)50个,文明社区300个,十星级文明农户示范村10个。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城镇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2134家医疗机构实行了分类管理,药品监督管理新机制初步形成。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2241个,其中医院219个;卫生技术人员5.48万人,其中医生2.11万人;卫生机构病床数3.26万张,其中医院病床2.35万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3.14人,病床3.13张。全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211.55人/10万人,免疫接种率96%,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98%,公民无偿献血人数5.7万人。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年开展全市群众性大型体育活动28次,成功举办了武汉市第六届体育运动会和武汉市抢渡长江挑战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江汉二桥体育训练基地一期工程竣工,武汉体育中心即将建成。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在第九届全运会上获金牌5枚。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平稳。年末全市总人口756.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97%。人口出生率8.14‰,人口死亡率5.67‰,自然增长率2.47‰,净迁移率7.29‰,计划生育率98.8%。

  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全年职工平均工资9086元,比上年增长19.1%;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4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增长5%,其中现金收入2200元,增长8.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0.385下降到0.38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0.511下降到0.508。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城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9.65平方米,比上年末提高0.8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1.95平方米,提高0.13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20台、空调器94.8台、移动电话22.8部、彩色电视机133.4台、电冰箱105台、组合音响30.2台。

  社会保障和民政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稳步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启动。年末,城区进入养老保险的企业11072户,增长3.3%;进入养老保险的职工133.31万人,增长0.5%。年内全市50万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国有企业职工失业保险覆盖面达97%,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社会化发放面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金社会化发放率99.3%。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17万人。全年扶持农村贫困户13665户,增长3.3%,其中脱贫6002户,增长4.2%。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贴41.1万户次数,是上年的3.7倍,共98.8万人次,是上年的3.5倍;城市居民生活保障费实际发放额7210.33万元,是上年的4.2倍。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计算增幅时以上年年报数为基数。

  3、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短信和E-Mail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短信传情不言中
对方手机
发送内容[最多60字]

选择闪电方式 您的手机
您的密码
索取密码  
千首新浪短信点歌
闪电传情不看不行


分 类 信 息
:动画短片剧作大赛
   中国日报英语招生
   企业特区浙江城
   秀身堂减肥食品
   新年租车新领域
   买房租房二手房
:大众polo开始预定
   浦江工业园区招租
   ★巴西烧烤美味
:国际长途0.33/分
:出国留学的摇篮
   欢迎加盟平安保险
:留学澳州首选澳宝
   友和道通商务网
:全新人才招聘信息
:便携式电话小灵通
:一诺广告设计印务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