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说,你患了什么什么病,需要吃什么什么药,你会怎么说?你可能明确表示同意,也可能默认,一般不说二字。医生说,你的病比较重,必须住院治疗,你会怎么说?你多半也是同意,最多会以探询的口吻问:“不住行不行?”但如果医生坚持,你多半还是照办,即使已经做好了砸锅卖铁、东挪西借的心理准备。这一方面是因为关系到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身家性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病人不懂医术,只能信任医生。可有几人能想到:有些药不一定必须吃、有的病不一定非要住院呢?
在医生面前,患者几乎没有发言权。除非发生了大的医疗事故而引起纠纷才有可能被追究责任之外,医生的行为几乎不受监督。事实上,该吃什么药、不吃什么药,该不该住院、住多长时间,该不该动手术以及应采用哪种手术方案,不可能有“标准答案”,不同的医生当然可以有不同的诊断,他们也应该有处方上的“自由裁量权”。从法律的角度讲,很难确认医生有多开药等方面的“主观故意”,也很难找到其坑害患者的证据,这也正是医疗官司难打的主要原因。正因如此,医生在很大程度上干的是“良心活儿”,他们是否依医行事,主要取决于职业道德——“医德”。
“医德”是什么?笔者认为,它的内涵应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尽最大可能救死扶伤的责任心;二是处处为患者着想的“菩萨心”。何谓“处处为患者着想”?比如,国产药也能达到效果绝不开进口药,一个疗程即可康复绝不开两个疗程,回家治疗无碍绝不让患者住院……总之,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
19世纪法国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家的极端自私自利时曾说:“玻璃销售商天天希望下冰雹,卖棺材的商人天天希望多死人。”这几乎成了对资本主义道德批判的经典名句。但拿这些玻璃商和棺材商与那些故意延长病人住院时间的医院和医生相比如何呢?玻璃商希望天天下冰雹,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也是“空想”,因为他左右不了老天爷,所以也不会因为有此想法而对他人造成实际的损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玻璃商的想法也是“经济人”的本性使然。而那些医院及医生则完全不同,他们面对的是任其摆布的患者呀!
人说“盗亦有道”,医家焉能无道。“医德”是各种社会道德中最崇高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人性的品德的。也正因为“医德”处于人类精神的最深处,社会规则(包括法律)也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所以,坚守“医德”,确实需要“天使”般的情怀,这大概也是医生常常被称为“白衣天使”主要缘故吧。
人们尊敬并信任医生,人们景仰并呼唤“医德”。希望医生及医疗单位都能坚守这一块净土,“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无愧于“白衣天使”这一神圣的称号。(盛大林)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