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结束了对naximan的采访,记者惊奇地发现:在他接待的近百起要求提供向导服务的游客中,居然没有一人曾在出行前提出要跟他签“导游合同”或者协议。
naximan对此的理解是:“我们在网上首先成为朋友,再开始合作,我们并不纯粹是商业关系。”
仅仅如此吗?记者于是又在网上以此为题作了一番调查,结果是,绝大部分接受调查的网民都表示,如果是他们,也不会提出签合同。自助游者将自己的行程都交给一个陌生人来安排,也许同时也将自己的安全与心情都交给这个人去打理。难道这件事情不值得重视吗?他们是怎么想的呢?调查显示,几乎所有不愿签合同的人都认为,协议是不可信的。不过,其中又有两种态度……
协议只防君子不防小人
一位署名“男骇”的网民的说法也许能代表第一种观点。他说,“如果这些向导既没导游证又是黑户头,跟他签了合同,有用吗?真出现问题,只要他们一跑,谁也找不到他们”。再说,在人家的“地头”上,也很难去追究是非。在他看来,协议只能是防君子的。而君子不防也可。
“我估计他们无力承担责任”
深圳的“飞翔”说,他之所以选择不签合同,是因为他不相信一纸合同真能起到作用,因为他不相信那些作向导的有能力来承担责任。而如果失去了这个前提,协议其实也不过是一纸空文。他说,其实请向导,不过是请他带带路、能更直接地了解当地情况;另外,有一个本地人帮忙,旅途中也可以省却很多麻烦。真正的主角仍是自己。他否认不懂得签协议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人在旅途,不能什么事都想到让别人来负责任,首先得自己对自己负责任”。
他的观点是,当自助导游这整个行业处于无序状态,单是规范一个环节是缺乏基础和保障的。他建议可以通过在结束旅程时再付款的方式来制约向导的行为。
法律界人士:别忽略协议约束力
对这一现象,一位法律界人士表示忧虑。他认为不管怎么样,协议因为分清了责任与义务,能使整个旅途过得更加明白,尽管它不一定能对所有人都起到约束作用,就好像哪怕有了法律还是照样有人犯罪那样,但不能因为这样就否定这种约束力。
八成自助游客不想请导游
■热线记者 周琼
到底有多少自助游客真正需要请向导?
而“自助导游”们的市场又在哪里?记者在网上随机选取了100位旅游爱好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有八成网民表示:既然选择了自助游,那就一定不会再请向导了……
请向导会让自己不自由
一位叫“隔夜凉茶”的网民说,难得有几天的假期,如果他要出去旅游的话,当然只会是自助游。而且他不会再去请向导。因为出游的目的就是为了放松自己,他不会在乎能了解多少旅游地的民风民俗,只要开心就好。再说,旅行就是要让自己无拘无束,如果请个向导的话,总要顾及他的意见和情绪,未免受到约束。
自己去获取知识更有意思
来自安徽的“鹤影”代表的是另一类观点。他说他属于那种一张地图在手就怎么也不会迷路的人。他所理解的“向导”就是一个引路加解说的人。他说,领路是不必了,解说他会嫌太正式,他更喜欢通过自己一路走一路看,有时找人闲聊几句,这样更易获得对一个地方的感性认识。
担心上当受骗
“茄子212”是一个21岁的江苏女孩。
她在接受调查时说,她很难想象要跟一个陌生人一起旅游,哪怕那个人是花钱请来的向导,因为这会让她没有安全感。她说她尤其不能接受那些没有固定单位、固定住所、随时可能让自己上当受骗的无证导游。节假日出门为的是快乐,她说她可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不小心惹出麻烦来。
不相信向导能掌握那么多知识
南京的“电你一下”说自己是一个自助游的老手了,几乎每年他都要抽时间和几个朋友一起出去作自助游。但是他们主要是去那些很少有人去的地方,有探险的性质。有时候去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他们也会需要一个“翻译”,但总体说来他们不认为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向导。因为他们想了解的东西也许书里并不会有记载。同时,他们还认为,大部分喜欢旅行的人都是些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的人,不会习惯凡事都去问问向导。
谁想请导游?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喜欢请向导的,大多是一些性情温和或豪爽、喜欢结伴旅游的人。来自湖南的“皮皮”说,自从去年她到浙江普陀山旅游时请过一次向导后,以后再出去就会想到要请一个很纯粹的向导,因为出去旅行的时候,有一个很熟悉当地情形的人指点,消费、旅游、购物都会比不请向导好处多。她说她不会去请那些旅行社的专职导游,那样会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旅途中还必须按导游的安排定点住宿、定点购物,让人心头不快。
还有一些人则是因为对旅行社的导游作风深恶痛绝,但又希望能有人引导自己在最短的时间玩完最好的景点,以避免自己误打误撞,浪费时间和心力。(热线记者 周琼)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