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于陈景润的研究和徐迟的报告文学而使国人熟知的“哥德巴赫猜想”,又掀起了一个小小热闹:1月17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敢峰(方玄初)先生的文章《直取“1+1”之探索——用演绎数论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1月27日《北京晚报》上有一篇蔡记者的文章,指网上流传的广东农民王来生“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消息“令人啼笑皆非”;1月28日,《法制日报》又刊出王记者的文章《他真的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吗》,说一个叫宇文永权的人自云“证明”了这个猜想。
这三篇文章,敢文是“证明”本身,即证明这个猜想的论文;蔡文主要批评王来生“证明”的荒谬;王文是客观叙述,“立此存照”。
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陈景润去世以后,面对不少人纷纷宣称自己“证明”了哥氏猜想的情况,杨乐院士等大数学家通过媒体语重心长地告诫盲目的年轻人,让他们别做无用功了。但是,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仍然每周都会收到一些“论文”,而这些论文“几乎没有一篇是有价值的”。这次,一些数学家又重申既有态度,批评了“乱猜”现象。
从上述报道看,王来生没有基本知识,这从他把哥氏猜想的“1+1”表示为“1+1=2”的笑话即可得知。他还造了很多假,什么论文经过了某某专家组的论证,以及国外要发表他的论文等等,纯属无中生有。这样的骗局,应该揭发批评。敢峰先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老教育家,听说他还证明过地图“四色定理”。他证明“猜想”,大约不是为了出风头。宇文永权则是一位著名速算专家。报道说他根据《易经》之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原理,抓住了10以内的偶数、奇数、素数之间的关系,所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他并没有四处宣扬说自己的成果得到了什么专家、什么机构的认可,我们便不能认定他是在行骗。
我认为不加分析地批评“证明”现象,似乎不大妥当。我有几点看法,提出来供专家和有关机构参考。
其一,数学家陆柱家说得好,陈景润去世后,哥氏猜想在采用新方法之前,是不可能被证明的。那么,有些复杂问题换一个方式思考,也许就变得简单。所谓“新方法”,不就是改变思路吗?我们至少应该关心有没有人试图利用“新方法”证明这个问题。大数学家沈元批评中学生证明哥氏猜想是“骑着自行车去月球”,如果陈景润乘的是超音速飞机,有人会不会用宇宙飞船呢?
其二,专家们一再强调,证明哥氏猜想,一定要有正规高等数学专业教育基础,这十分正确。但是什么事似乎都不能一概而论。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不能说所有迷恋哥德巴赫猜想的非数学专家,包括敢峰和宇文永权都是在胡闹。高等教育一定有一堵围墙吗?至少,有人自学了高等数学,他们的钻研精神可嘉。华罗庚不也是自学出身?“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尽管这方面的论文“几乎没有一篇有价值”,但是万一其中一两篇有一点参考价值呢!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一开始被人们所忽视,或被权威压制之事,也不是没有。
其三,德国大数学家欧拉在给哥德巴赫的信中说:“这一猜想,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无疑地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定理。”我们不是不可知论者。猜想既然“完全正确”,总有一天会有人把它证出来吧。陈景润去世了,此后的大数论专家证不出来或不去证,那么由谁证呢?《中国青年报》编辑在给敢峰文章写的“编后语”中说:“对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我们要了解它,反映它,研究它。看它是否符合实际和有道理。在未知领域,我们尊重权威,也支持探险。”我认为“探险”这个词用得好。当然没有探险本事的同志还是不要光凭勇气乱“探”。
总之,对待严肃的科学问题,不讲科学、瞎起哄,是要不得的;而完全
漠视探索,也不是科学的态度。(王乾荣)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参加2002十大传情言语短信评选,赢取精美情侣手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