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满眼“唐装”非唐装--服装业专家谈“唐装”热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2月10日08:25 北京青年报

  “唐装”热。

  服装市场上最耀目的服装是“唐装”。这些有着立领或索性没领,连袖或上袖,对襟或偏襟,直扣或盘花扣的流金溢彩的服装,挟着中国传统的图案——五色土、发财猫、龙、凤、仙鹤、蝴蝶、牡丹、荷花、龙字、寿字、福字……或团花或散花,忽啦啦缭乱了国人的眼。“唐装”这个字眼频频出现在国人的嘴上,也频频出现在报纸、网络、杂志、电视上。

  “唐装”热让江南一些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丝绸厂“枯木逢春”,让北京久受冷落的中式服装制衣店门庭若市,让丝绸店销售额大增。而身着各式“唐装”悠然过市的男男女女,让大街小巷平添了一道道民俗画般的别样风景。

  “唐装”也激起了纷纭的话题。带着这些话题,记者去寻访服装界的专家。

  找到的两位专家都姓袁——一位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袁杰英,一位是北京服装学院的教授袁仄。一位1960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继续师从史学家沈从文、雷圭元教授;一位1982年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工美系,后任教于该学院,1993年赴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制衣系读研究生。一位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服装系的创办人之一;一位是北京服装学院服装系的筹建者之一。一位著有《中国历代服饰史》、《中国旗袍》、《时装模特表演艺术》等著作;一位主编过《世界服装名师名牌》系列丛书及《服装设计学》,独著和与人合著有《人穿衣与衣穿人》、《现代服装设计教程》、《世界时装大师》等著作。

  两场分别进行的谈话,两位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经历也不相同的教授,在这些话题上的观点,却惊人地相似。

  -话题一:

  有人认为现在卖的许多“唐装”是满装。又有人想推出“宋装”。“唐装”和“满装”是什么关系?“唐装”到底是什么装?

  -袁杰英教授:中国人自己称自己的民族服装为“唐装”是不合适的。今天的所谓“唐装”不是唐朝服装的发展,而是满装的延续和改良。

  -袁仄教授:民间叫“唐装”,无可厚非。但官方或专业机构,譬如媒体,不该用这样不确切的词汇来称呼中式服装。

  袁杰英教授:我不大同意把今天的中式服装称为“唐装”。因为这个来源首先是外国人对中国服装的称呼。《明史外国真腊传》中写道:“唐人者,诸番(外国人)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也因此把海外华人的聚集地叫“唐人街”,中式衣服叫“唐装”。这个“唐”是外国对中国的称呼,如果我们中国人也叫自己“唐人”,自己的民族服装为“唐装”,就有点不对劲了。本来我是想写篇文章纠正一下,但现在人们已普遍叫开了,就很难了。

  再一点,既然叫“唐装”,就该是唐朝服装的发展。但历史上的“唐装”和今天我们的所谓“唐装”是截然不同的。唐朝的服装,男人是宽袍大袖,女人是襦(一种短衫)和裙。而我们今天的所谓“唐装”——盘花扣袢,对襟或偏襟,立领,连袖或西裁接袖,是满装的一种延续和改良。

  袁仄教授:“唐装”这个字眼,我认为很不确切。我本来想组织几个研究生进行探讨,我的观点非常鲜明:反对用这种称谓。

  有人还要推出“宋装”,更是把词义弄混了。

  叫“满装”也不确切,因为它同样不是满族人的服装。满装作为东方服装文化的一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有独特的服装语言,但也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在清代的后两百多年中,满汉两个民族在文化服饰方面逐渐走向融合。今人所称的所谓“唐装”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融合中逐步形成的。

  至于“唐装”这个词,民间这样叫,无可厚非。但官方或专业机构,如媒体,不该用这样不确切的词汇来称谓中式服装。因它可能在学术上引起混淆,对社会产生误导并引起对于中式服装概念上的混乱。对于今人所穿的中式服装,叫“中装”或“华服”,我觉得都可以。

  -话题二:

  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国的文化,虽然历经形式和思潮的演变,却始终有一个一脉相承的内核。中国的服装有没有一个一脉相承的内核?

  -袁仄教授:宽大、随和、飘逸是中国传统服装的基本元素。

  -袁杰英教授:在中国的服装发展史上,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一直存在。

  袁仄教授:中国称自己为“衣冠王国”。易书上就这样写:“黄帝尧舜垂衣裳治天下,盖取乾坤。”中国人非常重视自己的服装形式。从商代开始,汉人的服装形式就确定了:大襟,右衽,上襦下裳。到周代,出现了“深衣”,就是后来我们称为“长衫”的那种形式的衣服。这两种衣服形式在几千年间并存。中国的服装,是平面裁剪的,不强调人体的特征,而是用式样、色彩和装饰来区别男女装,不像西方用服装来“塑造”人体,强化人的第二性征。又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丝绸、麻及后来的棉成为我国主要的服装面料,形成了和以羊毛为主要原料的西方服装形态方面的差别。更主要的是东方文化尤其是汉文化,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一直是追求和谐。服装是一个人造的自然,人和这个人造的自然也应该是和谐的。由这种文化造成的我们的服装,一直是比较宽大的,平直的,和西方服装比起来,更加随和、飘逸、舒适。

  袁杰英教授:刚才谈到了汉满服装的融合,其实在中国的服装发展史上,这种融合一直存在。如战国七雄时期,赵国皇帝感觉战袍太宽大,影响作战,就以胡人(即古西域,今新疆)服装的短衣、窄袖、腰上系带,改革了赵国的军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胡服骑射”。到汉代,丝绸之路开通,西域对汉代服装的影响就更大了。到唐,因为和外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唐代的服装,除了受西域和北部少数民族的影响,还受到东洋日本的影响。到宋、元,受北部女贞人、契丹人、蒙古人的影响比较大。明以后,清代建立,满人进关,整个把旗装带进来,于是汉满服装统一,经200余年一直延续到民国。

  -话题三:

  今日的所谓“唐装”是怎样演变过来的?

  -袁杰英教授:政治和经济是推动服装变革的两大根本因素。

  袁杰英教授:民国延续了清代的服装:男人是长袍马褂,女人是旗袍。清代的旗袍是筒形的,不表现人体的美。它的领子特别高,也有的没领子。袖子很长,不露手。没有开衩儿,从上到下是个直筒。我给它起名叫“盒状衣服”。民国时期受西方的影响,人文主义传进来,衣服应表现人体这样一些概念传进来,旗袍开始收腰了。而且有开衩,就是说肌肤和人体的曲线全暴露了。旗袍从这时开始有“形”了。新中国建立,社会制度变了,人们的衣服形式也变了。人们开始穿短装,城市女性开始穿长裤。受解放军进城的影响,比如北京,就流行穿列宁装——偏大襟的灰的短装,系腰带。这时演的农村主题的戏剧、电影,女演员穿的都是中式短装。妇女要争取自由,走向社会,男女要平等,服装要体现这一种社会的变革,不过这和以后的中式服装又不一样,仍然是大襟和偏大襟,连袖。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出现对襟的中式女装,这是女装对男装式样的追求,因为原来只有男装的马褂是对襟。这时妇女走向社会已经成为社会主流,男女平等成为现实。不过只有职业的女子才喜欢这种对襟的。家庭妇女一般还是喜欢穿大襟或偏大襟的。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用西式裁法接袖的中式对襟上装。这种被称为“中西式”的服装,在和现代服装的结合上又前进了一步。中国的女性比较溜肩,更适宜穿连袖的,但那个时代强调要“精神”,所以把肩垫起来,接上袖,感觉比较有力度。今天的所谓“唐装”,主要的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襟偏大襟、对襟连袖和对襟接袖这3种中式短装的翻版。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反映在服装上,便是时装一统了中国人的穿着,中式服装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话题四:

  这一次席卷全国的中式服装热,缘起于上海APEC会议。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袁仄教授:是历史潮流发展的一个必然。

  袁仄教授:我们现在所称的民族服装,主要是农耕经济中形成的一种形态。包括整个第三世界,所谓的民族服装,都是在农耕经济或渔猎经济中形成的。但这不等于说这种服装形态在工业社会中就没有其生存的价值。从国际讲,中式服装独特的裁剪方式和韵味,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屡屡激发起西方人的兴趣。尤其是20世纪后叶,冷战结束后,世界上东西方文化的认同也成为一股潮流。一批东方的服装设计师,主要是日本的,用东方的服装元素创造了现代服装,在西方引起很大震动。所以一些西方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也屡屡用东方的服装元素作为他们创作的资源。比如用中国的旗袍,以至中国红军的服装等等,包括用中国的革命歌曲作为他们的时装表演背景音乐。而从中国来讲,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的经济从短缺逐步进入小康,服装业也逐步由弱到强,由幼稚到成熟。同时中国的消费者也逐渐成熟。从改革开放初期,只要是西方的,就都是好的,都“拿来”;到逐渐意识到要追求自己的个性,其中一点就是追求自己的民族个性。首先是演艺界和知识界重新选取了具有个性的中国传统服装,包括旗袍和中山装作为一些特殊场合的着装。在上海APEC会议之前,国内已有一批企业在生产中式服装,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消费群体。而且这几年这种趋势一直在加大。所以我认为今天的中式服装热,不仅是上海APEC会议带来的,也是历史潮流发展的一种必然。世界开始认识到:在21世纪,东方的服饰文化也会在现代服装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拥有非常丰厚服饰文化底蕴的中国。中国政治上的强大和经济上的发展,使得整个国民对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服装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上海APEC会议触发了这个愿望。

  -话题五:

  我们暌违我国的传统服装确实已经很久了。中式服装是否可能因目前的“唐装”热而重新回到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来?

  -袁杰英教授:50%可能。关键的一点在于它能不能适应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袁仄教授:很难一言以蔽之。我认为不在于我们自己服饰的形态如何,而在于如何更新。

  袁杰英教授:会有一些人真正喜爱、怀念中式服装,因为这种式样对中国人来说,一个是从感情上,一个是从形体上,是比较适合的。还有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却总是喜欢最新的流行,对西方的时装比对中式服装更能接受。再有一点,现在许多人买和穿中式服装,多少有点猎奇的倾向。而我们的许多生产者和销售者也在迎合这种猎奇心理。你看现在市场上卖的“唐装”,差不多全是绸的、缎的,大团花、大绦边。许多人喜欢模仿,却并不知道某件衣服自己穿起来是否好看,或这件衣服是否好看,只是追时髦,追流行,那么这种流行就不会长久。

  中式服装能否重新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来,还有关键的一点是:它能不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拿旗袍来说,在国际上影响非常好,觉得东方女性穿旗袍美不胜收。可此次中式服装热,旗袍却没怎么热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确实不方便,不太适应现代生活。穿着它骑车、上公共汽车都不行。走路呢,下面这两片“忽悠忽悠”的。不过近年我看到夏天有卖一种改良后的旗袍,把下半截去掉,变成超短,女孩子穿起来,既方便又好看。

  袁仄教授:流行这个东西非常奇怪,虽然我们都说要预测流行,但预测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但是你回头看看,我们的服装往往有一定的流行周期和某种客观规律。当然有的流行长一些,有的流行短一些。首先是人自然有一种喜新厌旧的心理,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是社会心理潜意识的反映。

  中式服装能否长久流行,我认为不在于我们自己的服装的形态如何,而在于如何更新。不久前我的朋友送我一套“唐装”,我不太满意,因为这衣服基本上是照搬传统。而它需要改良,需要吸收新的服装语言。绝对不要简单地把老祖宗开发的东西拿出来,说这就是弘扬民族文化。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传统服装和我们的现代生活方式、现代审美情趣结合起来,创造出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民族服装,这样流行才可能长久。这是摆在我国服装界、设计界和企业家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也是一道难题。

  也拿旗袍来说。旗袍的改良过程,就是中国的传统服装文化和当时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西方裁剪方式和审美的成功的结合。我认为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旗袍可以成为当代我国女性的礼服,就像日本的和服一样。上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最少有中山装和旗袍这两个民族化和现代化结合得比较好的服装的典范,那么在新的时代里,我们能不能创造出新的这样的中式服装来?在这方面我认为理论是很苍白的,惟有实践,惟有通过大家共同的参与与创造。

  文/本报记者杨菊芳

   春节不上网?现在预订祝福!短信5折起大奖等着你


发表评论短信和E-Mail推荐】【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农历新年穿件唐装 (2002/02/09 11:31)
浓浓中国情结 穿时髦唐装过大年 (2002/02/08 11:05)
重着“唐装”风格多样(图) (2002/02/08 09:45)
古典加时髦赚足100分 新春唐装--美丽亮相 (2002/02/07 14:36)
今天你穿对唐装了吗? 专家抨击乱穿唐装风(图) (2002/02/04 01:44)
穿“唐装”迎新春(图) (2002/02/01 10:34)
申城风景线:上海诞生了“唐装一条街” (2002/02/01 06:19)
唐装救活真丝厂 (2002/01/31 17:39)
“唐装猫”击败“生肖马” 舶来的玩具礼品领时尚 (2002/01/31 15:02)
传统佳节弄件传统衣裳穿今年过年兴唐装 (2002/01/28 11:16)


新 闻 查 询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春节短信传祝福
打折还有大奖送
对方手机
发送内容[最多60字]

选择闪电方式 您的手机
您的密码
索取密码  

在几十个国家地区,只要您拥有手机,就可以在春节期间享受新浪短信头条新闻的方便快捷,让世界随您移动!>>快速订阅
${分类商城广告}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