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花”捐款五万元
相当于小夏青一年多的治疗费用
来京求助的八岁艾滋病小女孩张夏青(见本报2001年10月15日一版报道)两天前收到了最大一笔捐款—5万
元。对一般人来说,5万元也许意味着一辆车,10平方米左右的房屋面 积,可对于小夏青来说,它意味着一年多的生命。一
直愁眉不展的父亲张建启为此脸上稍稍有了笑容。
这笔捐款来自最近在京城颇为火爆的话剧《翠花,上酸菜!》,其中一部分是演出的门票收入,另一部分由话剧投资
方北京金山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捐出。
小夏青的家在河南睢县河堤乡张伍楼村。2001年4月份,她连续50天高烧39℃多,身上长出许多红色疹子。
在乡卫生所吃药、打针、输液都不管用,父亲张建启带她去了县医院。因为夏青以前曾经因病大量输过血,一个医生怀疑她可
能是得了艾滋病。经过县人民医院和省皮肤性病防治研究所检验,得出HIVAb阳性(初筛)的结果。
束手无策的张建启起初并没有想到过离开家乡求援。去年8月,一位在河南作社会考察的北京学生李丹得知他们的情
况后,建议他带夏青来北京治疗。这样,张建启带着夏青于国庆节期间来到首都。李丹和朋友们凑了点儿钱,让夏青住进北京
地坛医院检查。
2001年10月中旬,夏青的病情经过本报报道后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一个活泼可爱的8岁小女孩却有着这样噩
梦般的命运,人们为此痛心疾首。来信来电慰问和捐款者络绎不绝。然而众人一点一滴的捐款和小夏青每日高昂的治疗费用实
在不成比例。捐款用完后,父亲张建启带着小夏青黯然离开北京,返回家乡。
来时囊中羞涩,去时两手空空。在那段时间张建启心里想过,女儿只能在家里一步步等待死亡,这个残酷的现实让张
建启添了许多白发。
几天前,当远在河南的张建启得知热心人要捐献5万元时,十分兴奋,当即和夏青乘长途汽车赶来北京。《翠花,上
酸菜!》剧组对他们父女十分热情,成员们送给夏青的娃娃堆满了床。这让张建启看到了些许希望。2002年2月9日下午
,夏青再次住进了地坛医院。晨报记者赵戎文并摄
面对疾病
知道家里没钱不去医院治病
星期六的早上,在一家胡同旅馆里,我们看到了这父女俩。小夏青刚刚起床,穿着毛裤在床上滚着玩。流氓兔、蜡笔
小新等等一大堆布玩具铺在床上,其中最受夏青宠爱的是一个金黄头发、会走路的娃娃。活泼的夏青和人们概念里艾滋病人的
恐怖模样完全搭不上边。趁着我们和张建启说话的当儿,夏青打开电视,专心致志地看起电视剧《情深深,雨氵蒙氵蒙》。张
建启说,夏青本来是个挺娇惯的孩子,得病后懂事多了。她曾经跟爸爸说,咱们没钱,别去医院治病了,回家吧。中午时大家
要送她去地坛医院,夏青甚至急得哭起来,赖在地上就是不肯去。
曾经输血几次病因难以确定
张伍楼村里从来没人得过艾滋病。张建启也从来没想过女儿会得上这种病。夏青三岁那年在县人民医院做了一次肠坏
死切除手术。当时医生说小孩需要输血,就从一个与小夏青血型相同的献血者身上抽了100毫升血,当时这种输血方式很平
常。血输了不到四分之一,医生说血稠,又给她改输母亲的血。病好后的几年中,夏青体质越来越弱,经常出现发烧症状。1999
年年底,小夏青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由于失血过多,接连休克,又输了3次血才把小夏青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次输的是商丘
血站的血。
张建启至今也不能确定女儿的病是怎么得的。不过据他所知,睢县县城附近经常献血的人中有艾滋病患者。
照样游戏玩耍乡亲并不疏远
如今,张伍楼村里许多人都知道小夏青得艾滋病的事。令记者吃惊的是,村民们并不因此和张家产生隔膜,大人们照
旧串门,孩子们照旧和夏青玩耍。张建启说,村民们基本上都听说过艾滋病,只是不太了解。孩子得病后,他大量搜集了关于
艾滋病的宣传资料和书籍,仔细阅读。一些在县城的学生们从报纸上看到夏青的事,回村后就来家问。张建启详细告诉他们艾
滋病是一种怎样的病,如何防治等等知识。可能是因为了解的作用,没人对他们家产生恐慌。为了邻居们的安全着想,张建启
经常叮嘱他们:如果夏青玩的时候不小心哪里碰流血了,别人不要接触她的伤口,赶快通知家里大人。晨报记者赵戎文并摄
编后
面对小夏青有几个没想到:一是被病痛折磨得越来越“懂事”的小夏青,面对一个如歌的生命正被病魔无情吹逝时,
竟是那么坦然。这或许也是生命在面临威胁时所必须的态度;二是在小夏青平日生活的老家——张伍楼村,小夏青的同学、伙
伴们并没有“抛弃”她,而是依然拿她当同学、伙伴,同她玩耍。这同一些传媒对人们十分“恐惧”艾滋病的报道相去甚远。
这是不是告诉人们离“病人”最近的人也最容易客观积极地看待疾病,接纳、帮助病人呢;三是一些社团终于以实际行动对小
夏青、对艾滋病人报以关注。因为相对于个人捐助,社团尤其是全社会的力量团结起来时,驱除病魔才更有力量。当然,为了
那些更多的生命不再被病魔吞噬,我们更需要防患于未然!
春节不上网?现在预订祝福!短信5折起大奖等着你
短信点歌,带去你真挚的祝福! 3500条闪电传情,让她想不看都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