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寿丽老师开了门双语课,完全用英语教授。她说:“我虽然大学英语系毕业,拿到了专业八级证书,但听说能力一直很差。直到去年到英国接受培训,在短短两个月内听说能力大幅提高,现在终于能大声开口了!”
出国“学”,是为了回国“教”。
一批批中小学教师收获回国,又一批批中小学教师则登机出国:也是新学期,徐汇区16位普通教师飞赴美国马里兰州。同样在此时,新一轮教师公派出国的选拔正在各区县如火如荼地展开……几年前,上海中小学教师公派出国学习还是个“难圆梦”,而今则日益成为“寻常事”:静安区教育局今年将派遣四个代表团共80名教师分赴英国、加拿大和新西兰,并计划逐年提高出国培训人数,使得五年内全区的外语教师完成轮训。而在大同中学,出过国的教师共65人,达教师总数三分之一强!
速成,效率几倍于国内
市西初级中学的杨方老师初到英国,想买淀粉。淀粉的英语是starch。于是她专盯着“starch”找,岂料偌大的超市来回兜了几圈,不见踪影。正疑惑时,眼睛一瞟:“potatoflour(土豆粉)”杨老师恍然大悟:淀粉不就是土豆加工的吗?在这里,土豆粉其实就是淀粉!
淀粉和土豆的关系,一个小小的“实地学英语”的例子,却涉及如何学到“真正的、鲜活的英语”。杨老师说:“这样的例子,很多。”
育才中学的李浪老师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讲述起在英国剑桥时逾两个月英语培训的所见所闻:每周三下午进行一次“短足”,参观附近的名胜古迹、中小学校和工厂;每周末则是“远足”,走遍了英伦著名的旅游景点:伦敦、剑桥、牛津……徜徉在大英博物馆、白金汉宫、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中,具体的形象与抽象的概念在脑海中不断重叠融合,英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眼前徐徐展现。他说:“现在我教学生英语,感到有一些‘文化的底气’了。”
出国,不仅是感受异国风情的一次旅行,更是一次广博深入的社会实践。在英国蓝卡斯特大学进修时,闸北区教师则“入乡随俗”———与英国人同吃同住:每天与房东共进下午茶,畅谈王室逸闻、小说电影;有时,中国教师还和房东一道下厨,切磋厨艺;晚上,有的老师还加入英国家庭的围炉夜谈,体会与中国不同的家庭氛围。到了周末,不少中国教师走上英国街头,目标对准当地居民:喜欢怎样的电视节目,喜欢怎样的住房,对时尚有何看法……
“全身心融入社会,学习的回报就异常丰厚:速成,效率几倍于国内。”世界外国语中学的穆琦芸这样说。
要“拿来”更要“创新”
育才初级中学的张媛老师现在对“有错必纠”有了新的认识:“我在加拿大培训时发觉,哪怕学生说得错误百出,外国老师也从不打断学生。教师不应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吗?我很不理解。一位女老师告诉我: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要用含蓄、委婉的方式来纠正错误。所以,前几天我听到一位学生把apple 苹果 读成了 eipl ,我没有说‘Youarewrong.(你错了)’,而是装作无意地重复说 ‘Yes pl 、 pl ’。”
有吸收,才会有创新。不少中学校长认为,出国培训往往成为教师教学生涯的重要转折: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手段都有所提高,思想更加活跃,对教学改革的把握更加准确,人也更加自信了。目前,许多教师已经成为各校的教学带头人。
英语课中的“旅游”一课,青云中学的蒋青老师原来给初三学生上过:她让学生搜集上海旅游景点的有关资料,然后上台演示、介绍。在国外进修时,蒋老师深刻感受到,只有获得了形象的感受,才能有流畅的表达。现在,给初一学生上同样的课,她不仅要学生去搜集资料,还让孩子们去亲身实践。有的学生跑到东方明珠、大剧院等景点去参观,有的到街头调查外地游客最喜欢哪些景点。到了上课时,学生们摇身成了“导游”,生动活泼地介绍起来。不仅运用句型丰富灵活,还显示了宽阔的知识面。
在澳大利亚进修时,普陀区业余大学的邱保华老师发现,语言小游戏生动活泼,于是“拿”了许多用在课堂中。与此同时,他也发现当地有些口语练习,语言重复率不高,不够“实在”。回国后,他便着手编写一本新的口语教材:“我想以话题为中心,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来展开各种口头练习。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各国教师评价:勤奋刻苦
2001年7月13日晚,英国拉姆斯盖特市。正在此留学的七一中学老师陈光辉猛听得窗外一阵喧闹。刚一下楼,房东老太太劈面便嚷:“China China!(中国)”往电视里一看,那不是再熟悉不过的天安门吗?欢庆申奥成功的人们早已把广场变成了人山人海。正在此时,十几名外国留学生一拥而上:“Congratulations (祝贺你!)”不少人还冲他直竖起大拇指!心,因为自豪而沸腾了。
因为这里有中国来的老师,附近民众才有如此强烈的“中国情结”。
“我们是中国教师!”在国外接受培训的中国教师都有这样一个想法:走出去,让世界认识中国,重视中国。勤奋、刻苦,是各国教师给中国学员的一致评价。英国丘吉尔院语言学校的课程将中国学员的时间挤得满满的,每天都要忙到晚上11、12点。在洋教师面前用英语开课,能行吗?中国老师非常珍惜这个“班门弄斧”的机会。市西中学的梅亚玮在班上年纪最大,偏偏分到的“量词”一课又最为枯燥。“要不要换一个题目?”外籍教师有些怀疑。梅老师偏偏不服输。先攻克生僻的专业名词,反复背诵,然后用英语撰写教案,花了两个晚上洋洋洒洒十几张纸。最后请其他几位老师来会诊。公开课结束后,外国教师赞叹道:“只有好的老师才能把这么枯燥的教材上好!”
“黄皮肤”、“开餐馆”,中国人在英国妇女萨宾娜眼中原来是这样两个词组。直到爱国中学的沈嵘和华模中学的严嵘成了她的房客后,才有了新认识:“他们每天下楼轻手轻脚,主动布置餐桌、端饭菜。一次发现我不舒服,还主动帮我做家务。”被这种为他人着想的美德所打动,萨宾娜主动和两位老师交流。临走时,她留给两位老师一句话:“你们是你们国家的象征,我下次还愿意接待中国学生。中国人,VERYGOOD!”(本报记者曹静)
特别推荐:《流星花园》铃声图片专辑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