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2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政协委员关注8500万文盲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3月04日03:50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李斌、吕诺

  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15岁以上人群中竟还有8500多万人基本上不认识字。他们不读书、不看报,生活在一个几乎与文字隔绝的世界里,无法享受现代文明的恩泽。

  “两会”前夕,教育部公布的这一数字,在今天开幕的政协大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真让人难以置信!”友谊宾馆的房间里,叶大年委员站起身来,神情凝重,“中国文盲数世界第二,仅青壮年文盲就有2000多万,这意味着每15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是不认识字的,怎么行?”

  来自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校长殷鸿福委员也有同感,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我国在短短10年间,给近5000万人摘掉了“文盲”帽子,使成人文盲率下降到8.72%,但是8500多万文盲的存在,仍然昭示着扫盲任务的艰巨。

  缘何还会有8500多万文盲?殷鸿福委员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分析起来一针见血:“因为有些农村地区还太穷,贫困造成文盲。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越会感觉文化的重要;越落后,就越靠体力,就越重男轻女,就越要多生。”

  “义务教育实施这么多年,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文盲?”到贵州山区做过考察,亲眼目睹了贫困地区“茅草房当教室、土堆子做课桌”的叶大年委员不禁有些激动,“一方面是全社会存在着大量奢侈浪费现象,一方面是8500万人竟然连接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那么多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浪费的钱,拿来投到教育如何?”

  殷鸿福委员指出,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也要关注。城市教育的门槛很高,一般小学的大门没有对外来工开放。这些打工者有受法律保护和受教育的权利,城市应该对他们采取包容的态度,平等公正地对待民工和民工子女。外来人口子女读书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不可避免会产生更多的新文盲。叶大年委员说,文盲的生存状态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人生而平等,文盲大多数是因为生在贫困地区而无法接受教育,他们是弱势群体,更需要外界的扶持和帮助。

  教育适度超前发展,首先要重视基础教育,解决九年制义务教育问题。教育界刘振夏委员说,8500万文盲,这个沉甸甸的数字再次提醒我们,无论是发展经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都要先行,而当务之急是“俯下身来”,目光朝下,盯住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文盲作为一种现象,还会存在一定时间,但必须一步步脚踏实地去解决。

  体育界樊庆斌委员认为,扫盲不能是单一的运动和口号,要解决8500万文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经济,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农民没有不愿意送子女上学的,没有不愿意走出“无字世界”的。

  (据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特别推荐:《流星花园》铃声图片专辑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发表评论短信和E-Mail推荐】【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代表委员评说“文凭热”“挤一挤文凭水分”(2002/03/04/ 03:10)
人民时评:人大代表意味着什么?(2002/03/04/ 01:49)
人大代表呼吁:国有股减持方案要慎之又慎(2002/03/04/ 00:55)
综述:代表委员关注国计民生(2002/03/03/ 23:25)
外国驻华使节谈政协九届五次会议开幕式(2002/03/03/ 23:04)
两会速递:四川代表关切南充大火 强调安全(2002/03/03/ 22:02)
两会花絮:董文华一袭红衣 彭丽媛年年唐装(图)(2002/03/03/ 21:55)
组图:政协会议开幕式上的少数民族委员(2002/03/03/ 21:51)
两会速递:台记者喜欢“围堵”穿军装的政协委员(2002/03/03/ 21:37)
春风浩荡抒豪情--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开幕侧记(2002/03/03/ 21:32)
2002年全国“两会”专题


新 闻 查 询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短信5折起大奖等着你
对方手机
发送内容[最多60字]

选择闪电方式 您的手机
您的密码
索取密码  

在几十个国家地区,只要您拥有手机,就可以享受新浪短信头条新闻的方便快捷,让世界随您移动!>>快速订阅
${分类商城广告}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