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巴彦浩特3月13日电(记者姜在忠 殷耀 柴海亮) 在沙尘源头采访,记者时常遇到倒毙在戈壁滩和沙漠中的驼羊的尸骨,而觅食的驼羊也形容憔悴,记者不禁叹息:在这里做个牲畜好辛苦。
在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一个叫梭梭井的地方,记者走进牧民张瑞祥的家里,张家的风力发电机在大风中剧烈地旋转,羊群拥挤在房前的避风处,女主人白桂珍抱着孙女坐在炕 上,大风裹着沙子,不断地袭击着他家的窗子。白桂珍告诉记者:“这几年沙尘暴越来越猛,一场大风过后,就能在草场中找到被刮死的羊。”她家去年还有近20峰骆驼,但去年的十几场沙尘暴刮死了8峰骆驼,还有10多峰刮没了。
死去的驼羊在风沙中饿着走了,活着的牲畜也饿着肚子艰难度日。走进额济纳旗苏泊淖尔苏木牧民达布罕家,在远处荒漠中觅食的群羊便向我们跑来,在离我们几米的地方停下,失望地打量着我们。达布罕说:“这些羊靠人喂惯了,它们以为你们送来了好吃的。”我们惊奇地发现,每只山羊都戴着一只口罩,记者开始以为这是为了防止羊啃胡杨林,或是为羊挡风沙。达布罕老人解释说:“哪是口罩呀,这是给山羊补喂饲料。”
达布罕告诉记者,他们家的草场就在胡杨林里,过去的草很多,羊都挑着吃,现在羊再也不能挑肥拣瘦了,连过去瞧不上眼的苦豆子、红柳也吃了,即使这样也吃不饱,回到家里必须补喂精料,不然很难过冬,以前喂饲料也是吃“大锅饭”,但饥饿的羊群一哄而上抢食,弱小的羊就被挤伤甚至挤死,无奈发明了这个土办法,让老伴和女儿缝了这些袋子,里面装上饲料分别挂到羊的嘴上,给羊实行“分餐制”。
阿拉善右旗努日盖牧民敖云达来说:“有时瘦弱的驼羊在草场上乏得站不起来,需要吃些‘偏食’并扶它站起来。如果倒下的驼羊发现的迟了,就会死掉。”敖云达来的牧场在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记者在他家牧场的小沙丘丛里发现了一只羊的尸骨。在他家屋前,记者看到两只小骆驼披着破旧的毛毯,一问才知小骆驼体质太弱,禁不住初春的寒风。
在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脚下一家牧户的棚圈前,记者看到二百多只山羊挤到水井旁的水洼前争喝浑浊的苦水,一只瘦弱的小羊被一只大羊一头撞到了后边。小羊只好躲开这只“羊霸”,绕到其它羊的背后试探着往前挤,为的是能喝上一口浑水。
我们这支采访小分队的人员,分别来自渤海之滨、南国山乡、黄河灌区,看着沙尘源头可怜的驼羊,我们议论起了家乡的牛羊是何等的“养尊处优”,它们无需奔波,踱着步子就能吃到想吃的好草,渴了随处都能喝到甘洌的清水。
在沙尘源头阿拉善,骆驼和羊群想吃上柔软的青草几乎是奢望。在荒漠草场上穿行,记者看到的驼羊在啃食带刺的灌木,即使在其它地方绿草青青的时节,沙尘源头的驼羊赖以充饥的还是这些扎嘴的灌木丛。盟农牧局副局长李福锁说:“过去阿拉善1亩草场平均产35公斤干草,现在只能产10多公斤干草了,90%以上的草场沙化了。过去草场上有160多种牧草,现在只剩20多种牧草了。”
驼羊们并不明白,它们为什么会饿着肚子还要饱受风沙之苦,而且这风沙之苦越来越猛烈;驼羊们更不清楚,它们的生存的家园越来越小,成了闻名的沙尘源。为了寻觅食物,它们不得不走比过去更远的路程,因为草场的植被比过去稀疏了,饲养一只山羊需要过去近3倍的草场。比起50年前,阿拉善人口增加了3倍,牲畜增加了6倍。
为了改善沙尘源头驼羊的艰难处境,在沙尘源头生活的人们正在竭尽全力:贺兰山围封保护工程启动了;黑河下游生态治理工程启动了;胡杨林保护工程启动了……阿拉善盟盟长吴金亮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实施“转移发展战略”,就是在国家帮助和自身努力下,把全盟3万多从事牧业生产的人口逐步移出来,迁移到农区发展舍饲圈养,移到城镇从事其他产业。
记者盼望当地“转移发展战略”能早日实现,这样沙尘源头的驼羊就会过上“幸福”生活:不再为饥肠碌碌而奔波,不再因风沙紧逼而倒卧牧场。
或许,沙尘源头的牲畜本来就不该选择这里来生存,是它们的主人误了它们吗?但它们的主人们也要生存、生活。(完)
特别推荐:《流星花园》铃声图片专辑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