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全国各地正如火如荼地举办着各式各样的“
3·15”活动,为中消协确定的“科学消费”主题“鼓”与“呼”。但是
当我们在为“科学消费”摇旗呐喊的同时,绝不能忽略提倡“诚实经营”。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经营(生产、管理和营销)和消费,有着水乳
交融般的互动关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市场赖以运转的两个最基本因素
:没有“诚实经营”,就意 味着假冒伪劣产品和服务会充斥市场,意味着瞒
天过海的虚假广告会泛滥媒体,意味着“科学消费”所倡导的“符合人的身
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
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只能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单向
诉求,今晚播出的“2002年CCTV‘3·15'晚会”将主题锁定在
“共筑诚信,我们在行动”,暗合且有力地支持了这种逻辑。
能否“科学消费”,取决于消费者是否“具有一定的消费知识和科学知
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指导日常消费活动”,更取决于企业组织或个人能否“
诚实经营”,取决于市场秩序能否向好的良性的方面发展。
消费者当然可以用知识擦亮眼睛去选择商品和服务,问题是:
1、在这个商品和服务信息爆炸的时代,在消费者不可能掌握与经营者
同样多信息的时代,即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时代,始终处于信息弱势一方
的消费者,在面对一向处于信息强势且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营者(
特别是带有垄断性质的经营者如电信、电力、民航等)时,纵使“眼睛雪亮
”又如何?!
2、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消费者在做消费决策时并非都是理性的,相
反,消费者大都是半理性的,也即,现代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并非仅仅为
了购买商品的物理功能或商品本身,也并非只为取得商品的所有权,消费者
更希望通过购买商品,从中同时获得一系列联想和心理的满足;
3、不讲诚信的经营者们,正是一手握着“信息不对称”利器,一手利
用“消费者心理”,为其欺骗消费者的利欲熏心的行径鸣锣开道,于是,便
有了市场秩序的混乱,有了我们曝光过的“致癌米事件”,有了在各式保健
品虚假广告地毯式轰炸下,反复出现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盲从”和“跟风
”现象。
企业组织或个人能否“诚实经营”与其说是一个道德话题,不如说是一
个制度设计问题,道理很简单,在利润面前,道德永远显得有点苍白无力,
经典的说法是“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制度则不同,
制度就是规则,在激励诚信、严惩欺诈的强制性规则世界里,失信是失信者
的墓志铭。受安然案牵连信誉扫地的美国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在
没有出路的情况下要卖身消灾的个案,当为前车之鉴。
古人说“乱世用重典,治世用平典”,在今天,治“乱市”,亦当用“
重典”。
众所周知的一种制度设计路径是法治,法治是“用重典”的根本,让法
治成为时刻高悬在信息强势一方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法治的市场
王国里,失信者将倾家荡产无地自容,守信者将财源滚滚海阔天空;众所忽
视的另一种制度安排是用自愿(或称民间)组织消费者协会的方式加强市场
信息弱势一方,自愿组织的消费者协会不仅有动力而且有能力为自己的利益
服务,而一些“官方”色彩浓厚的消费者协会就未必,因为,官方组织的消
费者协会有能力但未必有动力加强信息弱势一方的信息,有着部门利益最大
化取向,一种可能的“道德风险”是,他们有可能与处于信息强势的经营者
“串谋”,欺骗处于信息弱势的消费者,一句话,“官僚不是天使”。(本报评论员 周忠)
特别推荐:《流星花园》铃声图片专辑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