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心的护士把“蓝盖、小瓶”的先锋消炎药———新福欣换成“绿盖、
中瓶”的赛扶欣,稀释到生理盐水吊针瓶里打算注射(见本报2002年3
月3日A6版)。在护士打错针之前,幸亏被细心的患儿家长“看到”,所
以这件事并没有对患儿造成什么不良后果。
我们姑且相信这是一起“无意”中出现的“险情”。其实,这件事之所
以没有酿成真的打错针事件,主要的原因是患儿母亲的细心。这种看似小家
子气的细心救了患儿。这是 个很有趣的事,一般来讲,护士的配药室患者和
家属都不能进去的,那么试想,患儿母亲不进去的话,后果什么样就不得而
知了。
分析患儿母亲的“细心”,我们不难发现,患者对于为他们健康甚至生
命负责的人是多么的不放心!而事实上,这回,不放心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验
证。
患者常有这样的习惯,到医院就诊时,喜欢去找认识的医院、认识的医
生,为什么?患者要做手术,总是喜欢请主刀医生、请麻醉师、请上台的护
士吃饭,甚至送红包,这又是为什么?患者真的是自愿吗?患者之所以这样
做,无非是为了买个“放心”。
这种“自危”心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患者面对医护人员,已经“自
觉的”把自己变成了弱势群体。尽管他们明白自己是消费者,但是,由于患
者这一特殊的消费地位,让他们无从知道自己的权利究竟得到了多大的尊重
,于是,他们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照”,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为
求得这种关照,患者付出不应付出的一些东西。这种权利的不对等造成了这
种畸形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
可以说,患者的“自危”心理越严重,医患之间的不平等就越大;而随
之而来的是,患者更大的“自危”心理。恶性循环。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结局。
维护消费者权益,我们不止一次呼唤“平等”,买与卖之间的平等、服
务与被服务之间的平等,而医患平等之日,便是患者解除“自危”之时。(范春柏)
特别推荐:《流星花园》铃声图片专辑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