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个个技术关隘在拼搏中攻克,一项项科学成果抢占世界科学前沿。凝聚上海科技人员智慧结晶的2001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昨天揭晓,本市297项成果榜上有名。今天,市委、市府将隆重召开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为2542名科技人员和325个单位庆功。
2001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1项,二等奖115项,三等奖151项,58%属于国家、部委和本市重大科技攻关及工程项目。“这是上海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次大检阅”。市科委主任朱寄 萍欣喜地说,“一等奖比2000年度增加了21项!是历届科技进步奖中的最高纪录。这说明上海技术创新源泉源远流长,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7万吨大型自卸船、阿片类物质介导的神经号传导的调控和耐受成瘾机理研究……这些在国内外都有影响力的成果,既不乏基础理论和高技术研究优势领域中跻身国际前沿的科技“制高点”,又有许多提升产业技术能级、扩大新兴产业规模的经济“增长点”。如复旦大学完成的“基因芯片技术及产品的应用研究与开发”项目,在基因研究、药物筛选和疾病诊断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已获得8项专利,在全国200多家单位推广使用,产生经济效益1.1亿元。
令人振奋的是,297项获奖成果中,53.5%得主是企业。这显示上海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长期主体“错位”和“缺失”的症状正迅速改观,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现上海科技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力军。宝钢股份公司一举夺得2个一等奖,其中高炉喷煤技术项目解决了高炉喷煤的18个难题,突破了传统炼铁界高炉喷煤理论,形成了16个技术秘密,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经济效益逾10亿元。江南造船集团自主设计和建造的7万吨大型自卸船,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
上海科技成果大丰收,源自融入全国、融入世界。上海各项科技政策惠及来沪创业的各类所有制企业,上海科技进步奖评选也不看人头只看水平,民营科企、三资企业、外籍人士、留学生均纳入评奖范围,突破以往只奖“自家人”的框框,使上海成为海内外有志之士创业乐土。
具有国际品牌并在国内建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如朗讯、贝尔、阿尔卡特等,有44个在沪开发成功的项目登陆科技进步奖,占获奖总数的14.8%,是2000年的3.67倍。朗讯科技光网络有限公司在上海研发完成的“光同步传输设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品畅销国内外。
越来越多的科技新秀担大梁,这是上海科技进步奖折射出的又一闪光点。2542位获奖者中,61%在45岁以下,比2000年增加9个百分点;40岁以下占四成,其中23.6%为第一完成人,最年轻的只有27岁,堪称历届科技进步奖之最。(记者汪敏华 实习生黄勇娣)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