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怎么了?
就在不少媒体讨骂黄山之声不绝与耳时,数天前,建设部公布了《关于黄山问题的调查报告》,一个结论:黄山无恙。媒体上所谓的“黄山松枯死,塑胶树作假”、“人字瀑惨遭截流,抽干溪水供桑拿”、“炸石毁林,大建宾馆”……纯属无稽之谈。
得知报告的当天,记者连夜赶赴黄山,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梦笔”而今又生“花”
记者一到黄山,意外得知喜讯:“梦笔”后继又有“花”。就在20年前老死的那棵名叫扰龙松的树旁,如今又“天赐”一株小松树,据园林专家考证,它很可能是扰龙松的“嫡传”。小松根系茁壮,近年长势喜人,树高已近2米,“梦笔”起微毫。专家断言,只需假以时日,这枝名重天下的“妙笔”,定能重新绽放“梦中花”!
“梦笔花”之死,毕竟是黄山的大憾。但决非像有的媒体耸人听闻所言,黄山水都被用去搞桑拿了,导致该树“近年”因缺水而亡。扰龙松早在1982年的老死,已成为黄山永远的痛。当年第一个爬上陡峭的“梦笔”峰,为扰龙松诊疗的园艺师陈志文记忆犹新:从1982年4月到6月,为挽救这棵与迎客松齐名、举世无双的奇松,园林专家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填死腐洞、培厚土层、上药施肥……但老扰龙年逾600岁,超过黄山松400-500岁的平均寿命,终因“医治无效”,寿终正寝。建设部调查报告完全认同“自然老死”这一说法。
为不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失望,黄山园林部门于1984年“五一”前夕,在“梦笔”上树起形态逼真的“假松”,树桩采用水泥浇筑,枝条叶片为可拆卸的塑料仿制品,此种做法开创国内先河,当时媒体都有报道。事隔20年,黄山管理者怎么突然又成为欺上瞒下、刻意作假的“罪人”了?如今,无事而生非,哗众以取宠,刻意作假者,确有其人的。黄山松因黄山得名,只缘黄山奇松冠天下,如今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就有46棵之多,迎客松、陪客松、菩团松、麒麟松……闻名遐迩,“天下谁人不识君”。扰龙松老逝实属无奈,但活着的奇松万不可掉以轻心。四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黄山“松树保卫战”,至今记忆犹新。1999年,被称为“松树癌症”的松材现虫逼近黄山,一旦酿灾,黄山松将大片死亡,危机当头,黄山毅然投入6000余万元,环景区砍出四公里宽、百公里长的无树隔离带,建成24个检验检疫站,永绝后患。1985年迎客松的“倒二枝”因大雪积压受损致枯,1998年的12级大风又折断了该松“东二枝”,这是中国人心中的迎客松啊,“一枝一叶总关情”!黄山管理者从1998年起,就为迎客松配备了“24小时专职保镖”,暴雨忙排水,积雪搭支架,随时监测,每天记录。一人专职为一树,这在中国绝无仅有。
“保卫”黄山,谁敢懈怠!
权威报告澄是非
有关媒体报道失实,何止“梦笔生花”一处,建设部的调查报告一一予以澄清。
建设部专家调查认为,被指为“严重破坏黄山水资源”的五里桥水库提水工程,符合国务院批准的《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可行,审批程序合法,将极大地缓解黄山防火、抗旱的供水困难,这“对黄山风景区保护是必要的”。所谓“筑库毁林”毫无依据,该工程所用木材全部从景区外购进,有发票为证,因建水库被淹没的也仅有小松树40株、柏树3株及其他少量植被,并无珍稀树木。提水工程的大部分供水管道深埋铺设,开凿的岩石都已进行恢复处理,并未对景观造成破坏。
建设部调查报告同时指出,在建的“西海山庄”属改建项目,目的是为消除原竹木房的火灾隐患,增添排污设施,并非有关媒体报道的“新建项目”,而且山庄改建严格控制在原有基地内,建筑占地、床位总数都有减少。至于“开山炸石,破坏植被”的责难,同样与事实不符。
调查组经过实地考察认定,有关媒体记者所摄人字瀑断流、黄山溪流干涸,实为冬天枯水季节情景,而非溪水被截所致。“春夏盛,秋冬枯”本是黄山溪水随季节变化的正常规律,调查组不但亲眼看到人字瀑飞流直下,而且证实瀑布上游亦没有建造拦水坝。
事实凿凿,何以会有失实报道?本报记者多次拨打电话,试图联络率先报道“黄山遭严重破坏”的某家“国字号”电视台的同行,只可惜,电话始终无人接听。说也巧,当记者准备离开黄山时,正碰上匆匆赶来的该电视台一个摄制组,他们自称受上级委派,来此拍摄“黄山妥善保护生态”的专题片。这是将功补过,以正视听吗?黄山本无病,却搅得个舆论鼎沸,责在谁?责在有关报道审不慎。
黄山决然冲“怪圈”
尽管某些媒体对黄山的指责纯属失实,但一场“风波”还是引发了人们对黄山开发的深思考。黄山美景孕育亿年,但因远离中原,“藏在深闺人未识”,以致唐代排定五岳时,黄山还根本无人知晓,人迹罕至,使得黄山得以保持原生态。徐霞客两上黄山,大赞“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直到20世纪60年代,交通不便的黄山,接待游客仍不过寥寥。然而就在近20年,黄山公路开通了,铁路建成了,机场通航了,八方游客蜂拥而至,去年旅游人数突破百万大关。黄山如此,三山五岳莫不如此。名山会否不堪重负?风景区开发是否必然带来生态破坏?
世界只有一个黄山,叹为观止的“奇松、怪石、云海”黄山“三绝”,不可再造,不可改造,惟有充分保护,让其自然循环,生生不息。“黄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黎志如是说。大批游客居住山顶,生成大量废水废物,危害环境,于是改变思路,倡导“山上游,山下住”,十多年来,黄山拆除山顶建筑3万多平方米,未建一家新宾馆。游客如织,重点景区难堪重负,于是实行“轮休”制度,让植被休养生息,莲花峰刚开禁,天都峰又谢客,尽管“一览有余”,但有识之士无不为黄山之举叫好。参照国外经验,黄山还请来专家对各景区的合理容量进行调查,以此为准,不久将严格控制进山人数。建垃圾无害焚烧炉,搞中水处理系统,改能源全部用电……护卫生态,黄山竭尽所能。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黄山走出了“风景区开发必然带来生态破坏”的怪圈。1999年,黄山荣获有世界遗产保护“诺贝尔奖”之称的“迈尔库里奖”,全球仅有三位得主。
可持续发展天地宽,钟灵毓秀的黄山,将永远“杜鹃红艳,溪水清澈、奇松异石,和风丽日,山峦起伏,峭壁峥嵘,云变雾幻,豁然开朗”……幸哉,黄山无恙!
解放日报记者诸巍实习生于靓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