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20日电(记者李斌、张景勇) “沙尘肆虐形势严峻,加快治理刻不容缓”,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政协委员吕传赞的话音刚落,10年来最大的一次沙尘暴今天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
从农村到城市,从西到东,北方地区淹没在一片漫漫沙尘之中。沙尘暴袭击下的兰州、北京等城市顿时变得面目难辨,而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却显得如此无助。人们纷纷在问:我 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的沙尘暴现象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生存环境将会怎样?沙尘暴真的就挥之不去了吗?
政协委员的呼吁
“时代的进步,国家和社会对生态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给我国特别是京津地区的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沙尘暴里,吕传赞委员的呼吁言犹在耳。
这位全国政协委员严正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风沙危害形势依然严峻。由于全球大气候影响,风沙源地连年干旱,造林成活、保存率低,沙区治理难度增加,治理速度赶不上沙化速度;由于经济贫困致使生存和生态矛盾更加尖锐,造成生态恶化和贫困恶性循环;由于沙区现有林带结构不合理,树种单一,植被总体质量不高,植被保护工作薄弱,防沙效果不明显;由于一些相应的政策、机制不到位,甚至相对滞后,再加上投入不足,规划与计划脱节,影响了防风治沙工作的深入开展。
吕传赞建议:多渠道筹资,加大防沙治沙投资力度,因为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大都是贫困地区,当地财政十分困难,资金短缺是制约防沙治沙工作的主要因素。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森林、草原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施办法,以立法形式将补偿基金落到实处,从根本上解决上游治理、下游得利,不发达地区投入、发达地区受益的问题。他同时建议,治理与脱贫相结合,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治理的科技水平;扩大工程建设范围,增加年度任务;理顺管理体制,坚持依法治沙,防沙治沙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林业、水利、农业、畜牧、环保等多个部门,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可使防沙治沙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的形成、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全球气候变暖、大洋环流变化、不科学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有关。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的问题,不但与西北干旱半干旱的自然条件及人为活动有关,也与蒙古国、西伯利亚地区、中亚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关。
虽然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表明,我国目前“西北干旱、江南多雨”的大气格局早在260多万年前就已经“大势已定”,然而,干旱化的趋势却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实现的。土地沙漠化是一个时空变化都较为迅速的自然现象,发生、发展受人为影响较大,逆转同样受人为影响较大。专家预测,未来50年,如果降水与现在变化不大,人的经济活动将决定今后沙漠化发展的趋势。
今年年初,作为我国自然科学的最高研究机构,中科院组织70多位国内权威专家共同出版了3卷本的《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这部权威报告发出警告,如不采取措施对沙漠化加以治理,任其自由发展,到2030年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将从现在的39万多平方公里增加到50.1万平方公里,到2050年将达到56.6万平方公里,内蒙古和河北坝上将有大片土地出现类似戈壁的景观,沙质草原将进一步沙化,草原上出现大片流动沙丘,沙丘的活化将造成更大范围的危害,甚至吞没现有的治理成果。
而气象卫星图像已经表明,位于北京上风的内蒙古高原东南部坝上地区是北京沙尘暴危害加重的主要沙尘起源地。
沙尘暴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北方干旱化的发展趋势,折射出了生存环境不容乐观的严峻形势。
“未来几十年内,预计在全球增暖的影响下,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量变化不大,但温度显著升高,地表蒸发加大,土壤变干。这是有利于沙尘暴发生的不良气候背景,再加上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草地资源退化和减少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以及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严重,形势不容乐观,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叶笃正院士说。
沙尘暴减缓是可能的
“沙尘暴天气的产生与风力、地表状况、高空对流有密切关系,现在我们对风力及高空对流不能进行有效控制,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地表状况,从而减缓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及影响程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万本太说。
“当前最为紧要的,是将人为的破坏停下来,将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到较易恢复的那部分荒漠化土地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王守荣等专家指出,加强治沙管理,要将一些人力暂时难以恢复或急剧退化的生态失衡地区,圈定为“无人区”或“无畜区”,以利于这些地区的生态平衡和恢复。对荒漠化土地有害的经济活动和非经济活动,要严格司法管理。
“京津地区沙尘天气具有久远的历史,不易彻底根治,但只要措施得力,减缓其发生及影响程度是可能的。”国家环保总局沙尘暴研究项目组负责人董旭辉说。
据悉,我国已经提出要建设环京津生态圈,减缓北京地区沙尘暴发生及影响程度,是这一生态圈的主要内容。专家建议重点开展北京主要风沙源的治理,既要防止其进一步扩展,又要尽可能使其逐步半固定和固定起来。北京本身的建筑弃土应通过文明施工管理来消除。专家建议制定减缓北京地区沙尘暴发生及影响的特别行动计划。
他们同时建议加强西部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的治理。实施以保护和发展林草植被为核心的治沙工程,保护好现有沙区植被,严禁乱砍滥伐、乱采滥挖和乱耕滥牧。治理的重点应是半干旱地区,在降水量小于300毫米的地区应该停止开荒,在宜农地区应建立基本农田,改变广种薄收、不合理开垦的做法。在旱作农业地区,为避免风蚀,宜推广秋播、夏播与免耕作业,减少在春季西北风盛行时破土耕翻,防止风蚀。
专家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从现在起,如果长期稳定地执行近期制定的有效政策,严格遵守中国21世纪议程所制定的指标,适当增加投资,随时吸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到2050年,中国沙漠化土地将基本得到治理,预计10至15年河南、山东、河北以及京津外围的沙漠化土地将不复存在。沙尘暴天气大幅度减少完全有可能。(完)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