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是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只有通过这条异常狭窄的独木桥才能跻身社会上层,在这里面,也有人不用功读“圣贤书”,而“致力”于走“捷径”,近日,西北大学博物馆就在民间征集了一件罕见的清代考场作弊实物———夹带。
这件夹带白绢所制,长约2米,宽0.47米,文字若米粒,写得密密麻麻但又清晰可辨,计有10万字之多,内容均为《四书》、《五经》等必考科目,按八股文格式事先做好。为能 及时找到所需的内容,这位考生又在夹带上做了不少暗记,整个内容均用文字编号。白绢细软,一揉成团,便于携带。据悉,这条夹带为渭南一教师家祖传下来的,这条“夹带”出自谁人之手不得而知,想必他们家族发现制作这条夹带费了不少心血,便珍藏了下来。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的专家讲,他们也用毛笔试着在白绢上写字,但因为白绢很软,笔锋一触即滑,很难落笔。很难想象这位仁兄当年是费了多么大的工夫才把这10万字写完的,其“毅力”非常人所能想象。
为了使自己能够金榜题名,学子们可谓“机关算尽”。夹带方便易行,所以被广泛运用。据文献记载,考生有的将夹带藏在笔管、砚台里;有的将文章抄写在布条上,然后塞入腰带,系在腰里;还有的抄写在衣服的夹里上,或缝进衣服里;高明的则把夹条藏在特制的蜡烛里,或做在馒头里,抄袭时神不知鬼不觉。(本报记者秦子)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