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刚过,山东大学文学院的100多位学生就开始翘首期盼用人单位的到来,但现在,大家对此已经漠然处之了。因为一些不同的用人单位,却用一条相同的“杠杠”将他们排除在外:只招研究生。
大学生们的这种处境,可归结成为今年就业供需过程中一个代表性的场面:记者在新春后跑过六七次就业洽谈会,已经有了基本的经验,当你远远看到机关事业单位或银行等金融单位的招聘牌子,只要你怀里没有揣着硕士以上的学位证书,就大可不必上前自讨没趣了。
门槛如此之高,这些单位当真有这样的需求吗?
答案是否定的。山东经济学院副院长王乃静以金融业为例作了个分析:我们目前各银行,多数工作人员仍然是会计学校毕业的中专生,何至于一步高到非研究生不招的程度呢?即使在金融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各大银行从事普通业务的也只是各种职业学院的毕业生。这样一对照,我们的高门槛岂不可笑?
其实按我们的常识也很容易做出判断:除去很少单位,绝大多数单位内部的工作岗位,真正的高层管理人员少之又少,对学历的要求绝不相同,现在却一个口径要研究生,与现实的矛盾不是显而易见吗?再说,一个重点高校的本科生,与一个普通院校的研究生究竟谁更优秀?又是一笔糊涂账!
而且,这种人才的“高消费”造成人才的严重浪费不说,给用人单位也留下“隐患”:一方面,人才不必要的堆积容易加剧人际关系的紧张,同时也为人才流失埋下伏笔。一次招聘会上,记者采访的1家单位坦言,他们3年来招了4个研究生,可现在要么考博士、要么跳槽,一个也没留下。
现实显然是不合理的,那它存在的理由何在呢?
人才的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但我们社会的运行机制还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的痕迹——这,就是造成上述不正常局面的答案所在。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必然形成清晰的人才价格。如在香港,同一种岗位工资收入的差距,最多不超过10%,但同一单位内不同岗位的工资差距,却可达几十乃至上百倍之多。而我们目前沿袭着原有计划经济的传统,由于行政垄断造成的市场竞争的相对薄弱,单位好坏就远比岗位本身更为重要,这样,相对好的单位就有了人才高消费的资本。上面谈过的研究生流失的那家单位,今年偏偏还要招,因为“反正有的是来的”。
弄清了症结所在,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当然就只有依靠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但必要的政策手段也不可或缺:及早制定不同学历毕业生的底薪制度,就是记者采访中专家们多次提起过的一项措施。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匡奕珍以切身体会说明这种必要性:单讲基本的会计业务,他们学校高职毕业生的操作水平,不次于任何一所高校,作为普通操作人员游刃有余。但如果让他自己招工,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找一个研究生,理由很简单,一个研究生与一个高职生进单位后,不过差两级工资,谁会为几十元而舍研究生求高职生?
王乃静介绍,在发达国家,只要是正规的用人单位,必须遵守统一的底薪标准,不同学历员工收入差距明显,尤其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员工,底薪常常是通常水平的倍数以上,因此,博士生有时反倒更难找到工作。当前,在人才“高消费”之风愈演愈烈之时,这种政策的针对性就显得格外突出,它的早日出台也就尤为紧迫。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掌握国航坠机事件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