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政府启动形象工程 “妖魔化河南人”能求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4月19日07:03 北京青年报 | ||||||||
《新闻周刊》、河南文化人呼吁自醒意识 -课题提示: 4月11日,河南省经贸洽谈会在郑州举行。这是河南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涉外经贸盛会,与会外商达到1800多名。有关官员称,“展示河南形象是此次洽谈会的主要目的。”2
许久以来,在餐桌上成为笑资的河南人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歧视。近日,一本河南籍作家马说的《河南人惹谁了》热销一时。与此同时,中国《新闻周刊》也刊登一组《河南除“妖”》的文章,对河南人进行声援。 对于个人自省以及政府形象工程能否削减“妖魔化河南人”的现象引人深思。 -一本书难以 重塑河南人形象 -《河南人惹谁了》作者马说: 这本书的标题是发自内心的,是受到伤害以后的一种反弹,它终于代替部分河南人喊出了积郁在心中许久的呐喊,也喝住那些盲从批评的人群,希望他们开始用探讨的姿态思考这一问题。 对河南人的歧视之所以出现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个特定的时代,主要是由于河南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拉开了距离。当其他地区已经完成“原始积累”,开始进一步发展的时候,河南大范围的工业化才刚刚开始,由河南人组成的“民工潮”也才刚刚开始向外涌动。在经济发展初期,总免不了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于是这种种事实就成了河南人被歧视的依据。我在书中试图告诉读者,真实的河南人不是这样的。他们勤劳、淳朴、善良,也不乏智慧,只是由于长期的停滞导致了他们与外界的距离。这责任,一半要河南人自己来负,另一半却在别人,但现在,他们把自己和别人的错误一起承担起来了。对个别地区的一些人歧视河南人的所谓“理由”,作者也并没有一概否认,而是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他认为,外界所传的河南人的诸多缺点,在其他不同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但是嘲笑发达地区,似有“酸葡萄心理”之嫌;嘲笑边远地区又有“软柿子心理”之嫌。惟有河南人,既不发达,又不过分落后,正是一个“合适的”嘲笑对象。 我在书中也善意地劝告河南人:要想改变人们对河南人的印象,扭转外界的偏见和误解,树立良好的河南形象,需要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形成合力,需要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归根结底还是靠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发展中大省,河南底子薄、基础差,由此带来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难免出现一些“污点”。只有经济发展了,实力壮大了,许多该办的事才可能办好,河南人也才能平息心中这份难言之“痛”。 事实上,这本书的内容不是针对具体的人,而是将“河南人”放大,借指部分落后地域的歧视现象。毕竟一个人如果没有平等意识,就不是一个成熟的现代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平等意识,就不是一个成熟的民族。一本书难以重塑河南人形象,修复工程需要持之以恒。 -贬低别人宣泄自我 是大多数人的通病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刘翔平: 当众多的人在理直气壮地历数河南人的种种“罪行”的时候,是否考虑到将其作为一面镜子反观自身,看看我们审判河南人时的表情和心态。 人看待事物和看待人的态度是不同的,看待人的时候就相对简单化和整体化,信息处理得越简单越有利于人际之间的交往。然而,这种简单化和整体化会导致偏见,这种偏见在社会心理学上被叫做刻板效应。它是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人或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这种印象往往不是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以事实材料为基础,它往往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它具有三方面的特征:1、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2、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3、多与事实不符,甚至有时是错误的,是人际间产生偏见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河南的“洛阳火灾”“艾滋病村”“有毒大米”“假冒伪劣”等事件确实给河南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某些事实并不是河南专利,拿放大镜看河南就是故意将河南的形象刻板化。虽然“刻板化”在某些条件下也有助于人们对他人做概括的了解,把现实中的人们加以归类,但是对于占全中国人口7.14%的河南人来说,消除这种几近于地域歧视的刻板化对河南人树立信心,迎接挑战,发展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人的从众行为会让这种刻板的结局得到恶化。在日常生活中,人的从众行为是常见的,特别是在情况模糊不清、缺乏明确判断标准的时候。这种从众行为的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信息的压力,每个人都是通过别人获得客观外界信息的。通常,人们宁可怀疑自己的感知、判断能力,也要相信众人的意见,因为多数人正确的几率更多。但是当信息是错误或者有失公正的时候,就会造成盲从。在大量的有关“防火防盗防河南”等顺口溜或段子流行的时候,相信河南人很坏的这种“从众行为”的发生率只会持高不下。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正视人的心理的劣根性。大多数的人都会有通过贬低别人来宣泄自己的一些情绪的欲望,同时也借此满足了自己的优越感。比如说,有些人对河南究竟有多么坏,怎么坏并不关心,他只是满足于这种在听觉与传播过程中的满足感。此外,想逃避责任,找替罪羊的心理也要引起注意,事物的产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看到“骗”的行为而不看深层次的内因是不科学的态度。 -政府形象修复 首要诉诸个人价值 -行政学家滕祥志: 河南人听到了嘲笑声,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有了不堪和想奋进的情绪。河南省政府发了狠心,开始一系列的形象修复工程,立志改变“妖魔”形象。 河南省政府的活动是十分切实的。从整个大环境来说,中国改革开放20年,适逢WTO,整个中国加入了国际经济的新循环,地方政府也好,地域经济也好,势必接受现实、迎接挑战。在这样的状况下,“诚”与“信”是任何想要在经济的大潮中想要分一杯“羹”所必须具有的前提。河南省政府将树立河南的新形象作为一个工程来搞,说明省政府的领导具有超前意识批判和反省的意识。此举不发,任其发展下去,遭殃的只能是河南的人民和父老乡亲。长期以来,“背信弃义”“坑蒙拐骗”一直都是河南人的代名词,在我国经济建设正在融入国际经济循环的年代,“诚”“信”二字将显得更加重要,例如,我国2001年7月10日颁布实施的合同法中“以传真方式签订合同”已经得到法律的肯定。和国际贸易贯例一样,为了节省教育费用,很多国际贸易合同是不需要见面签约,发个传真就可以确认有效了。 此外,这种形象修复工程是全世界都认可的,不论中国有,西方也有,比如,纽约市政府在“9 11”事件以后,带领纽约人民救死扶伤,捐款捐物,预期重整纽约的信心,以达到重整美国的信心。这是一个普遍的公理——政府如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势必代表这一方水土和这一方人民的形象好,它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但这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另一方面,重塑河南形象的工程折射出两层意思:其一,这确实是一个可喜可嘉的活动,它顺应了世界经济新潮流,河南省政府可堪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其二,重塑形象有以政府为中心,发动群众运动的嫌疑。学术界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政府称之为全能性的政府,全能性政府就是喜欢包办代替。河南人的形象是每个河南人都要关注且身体力行的事情,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诉诸个人价值自觉和道德判断是首要的。市场经济改革要把企业改变成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能够自负盈亏,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理顺。对于河南来说,政府应该从中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提供服务、搜集信息、优化法制环境、提高政府效率等都不失为紧要的任务。 -歧视河南人反映 国人整体素质还很低 -崔永元评论河南人被歧视 前些日子,我采访何振梁先生。我给他念了北京人的一些毛病。节目播出后,收到了一些观众来信。他们说我这是给北京人脸上抹黑。当然这也是少数人的少数做法。 我的一些河南朋友也讲一些关于河南的笑话,这个是带有戏谑成分的,但是也反映了他们心态的平和。这个可能与中原文化有关。中原地带,南来北往,所以可以兼收并蓄,四通八达,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移民文化。对于这个文化,我个人想法是很多的。 目前来看,歧视河南人的风气还在上演,这不能反映什么。要说反映,也反映的是中国人的文明程度,整体的文明程度还很低下。要想改变这种歧视,我个人认为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歧视自己。只有正视自己的毛病,民族才有可能有希望。 -文/本报实习记者董旸 相关专题:磕头盖楼与豫花面粉蒙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