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郑红) 乘公交车能否成为享受?地铁何时不再拥挤?上海交通行业正在全力打造的现代化枢纽链接工程,将使上述愿望在2005年之前成为现实。按照市城市交通管理局局长刘桂林昨天向记者描绘的蓝图,市民将从“链接”中真正体会到出行的快捷舒适———内外环间一次换乘到达中央商务区,轨道交通周边住宅一次乘车到站点,外环线内到市中心耗时不超过1小时,郊区新城之间一次乘车实现互通。
伴随上海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关系每个“社会人”出行的上海城市交通,面临着从满足“运送需求”到“享受需求”的巨大挑战。构筑现代化枢纽链接正是对接这种挑战的必然之举。枢纽链接的最终目标是,到“十五”期末,上海客运交通实现两个转移:地面公交客流向轨道交通转移,两者之间的承运比例从现在25∶1调整到2.5∶1;个体交通向公共交通转移,市域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从现在的21%上升到26%。
旨在最合理衔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链接点规划已经出台。例如,市内交通方面,上海计划在2005年之前建成5个大型、12个中型和若干个小型枢纽,其中,人民广场大型枢纽工程年内正式启动;加大港湾式公交终点站和封闭式公交换乘枢纽的推进力度;在公交与轨道交通的链接处,中心区轨道车站设置2条以上公交线,外围区轨道车站配置3至5条公交线。
上海交通现代化枢纽链接,将充分体现信息化支撑和人性化服务两大特征。信息化支撑体系包括:在各种交通设施中广泛应用全球定位、安全预控、全程跟踪等各种高新技术;形成车辆维修应急救援、汽车检测信息和在用车废气防治监督网络;完善上海交通网,建成一流的专业门户网站,提供行业信息化平台;实行管理部门与骨干企业的联网,做到运行组织、信息反馈、应急指挥的网络化、即时化、视屏化。
人性化服务将体现于市民出行的各个环节。例如:轨道交通主要线路高峰小时发车间隔将缩短三分之一,服务时间从18小时延长到19小时,轨道导乘标志更加完备清晰;公交车加大使用清洁能源,全面推进车辆CNG(压缩天然气)化;发展大容量、低底盘、大功率的公共汽电车,使残疾人、老年人都可轻松上车;加快公交车辆更新,每年更新规模不少于2000辆,中心区空调车比例最终达到60%左右。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掌握国航坠机事件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