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两千年前的美丽--记赵成文教授
新华网长沙4月21日电(记者明星刘涛 刘非小)复原两千年前西汉贵妇人头像的学者赵成文终于舒展开紧锁的眉头,向世界宣告这一极具挑战性工程的完成。
摆在记者眼前的是长沙国丞相利苍夫人辛追的4张头像。无论是18岁时的豆蔻年华,还 是50岁的一脸沧桑,辛追始终是微笑着的,仿佛正要向你走来。
杏核眼、小尖鼻、薄唇嘴、柳叶眉,两千年前的辛追,活脱脱像长沙街头一个顾盼生辉、窈窕多情的湘女。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两千年前的辛追之美;看不到的却是赵成文教授呕心沥血,日以继夜伏案工作的身影。
和大多数东北人不同,身穿警服的赵成文教授看上去更像一个江南水乡出生的学者,瘦削的身材,一双眼睛锐利而深邃。
“一切才刚刚开始,我的下一个梦想,就是在我的有生之年恢复秦始皇的面容。”赵成文说。
穿越两千年的“深情约会”
走进中国刑警学院刑事相貌学实验室,好像来到了一个人像世界。打开赵成文教授研制的“警星CCK-3型人像模拟系统”,不计其数的人像便“扑面而来”。赵成文教授笑着说,从4月5日到4月19日,他每天都在这间面积不到20平方米的实验室与2000年前的辛追“深情约会”。
“我一笔一笔画着,不知不觉就进入到朦胧状态,年轻时的辛追忽然间就到了眼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赵成文不自觉地又沉浸到工作时的状态。
“当一个人完全投入到头像复原中去,眼中看到的这个老太太,已经不是尸体,而是活人。尤其是辛追年轻时,她好像就在我周围生活着,时不时向我抿着嘴笑。可能是她从西汉的睡梦中一觉醒来,也可能是我穿越时空的隧道,进入她的那个年代。”
赵教授将设计利苍夫人头像背景的灵感也归功于这种类似梦境的交流。“辛追有一次在朦胧之中指点我,给我很大的启示。”
“她说,‘我带来了布’。”
这句话提醒了赵成文,赵教授于是用她出土时身上缠绕着的布的图案,绘成她头像的背景。
用出土时的布的图案做背景,巧妙地把历史、现代、文物结合到了一起,使这位西汉贵妇人的头像更显雍容华贵,逼近历史的真实。
事实上,赵成文教授并不是唯心主义者。这其实是他全身心投入头像复原工作后,潜意识中的一种反映。“思维集中到一点,就会出现新的突破。这个瞬间便是奇迹。”赵教授说。
神奇之手复原两千年前的美丽
第一次感受到赵成文教授的“神奇”是在沈阳机场,从未谋面的赵教授仅凭着电话里的描述,一眼就认出刚下飞机的我们。
赵成文今年年初曾经给江西南昌出土的明王妃进行过头像复原。当时赵教授心中就有一种愿望,能给马王堆出土的长沙国丞相夫人进行头像复原就好了。
30年前,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夫人辛追的墓葬在长沙马王堆出土。开棺时,辛追的皮肤仍然有弹性,五官分明。
“辛追比明王妃要漂亮,我从两者的颅骨形状就能判断出来。”
赵教授对记者说:“有一天做着做着,突然之间,图像没有了,计算机告诉我内存不足。回家以后,我女儿对我说,肯定是你画得不像,老太太生气了,给抹掉了。”
“我回忆自己当初做的图片,确实有点不像,又开始重做。没想到,重做的效果比以前还好。”
“现在做出来的,比我预测的效果要好得多。我准备了好多图像做参考,但我这些图像都没有一个能用上的,就说明她本身的信息量本身就足够了,包括她的嘴唇、眼睛、鼻子、眉毛。她的五官会说话。”
仔细琢磨这4张图像,古典中蕴涵着现代色彩。按照赵教授的说法,辛追既然能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我们这个年代,让她“复活”,我们应该给她一点现代感。
“没有必要把她设计得很呆板,穿着古老陈旧的衣服,一看还是老气横秋的,没有生命力。现在我们给她赋予生命和活力,使她活起来,永远地伴随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至于她的着装的颜色为什么这样选择,我们给后人还要留下一点谜。”赵教授说。赵成文有时像个小孩子,见到学校草坪上的一朵黄色的小花,也弯下腰去采撷。
赵教授用的三色,是玫瑰红、草绿、普蓝三色。这是学美术出身的他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三种“标准色”。但赵教授对辛追头饰和服装的“创作”,还要经考古和历史学专家的论证。
“复活”秦始皇并非天方夜谭
坐在中国刑警学院刑事相貌学实验室,国家二级警监赵成文就像一介书生。可是,他的右手永远充满着神奇。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恢复面相,是他“复活”马王堆女尸后的又一个惊人梦想。
还在复原江西省出土的明王妃时,赵成文就想到,今后可能会走上一条为古人“画像”的漫漫旅程。在他的眼中,马王堆女尸代表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形像。复原2000多年前的西汉长沙国丞相夫人,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一种责任。
赵成文“复活”秦始皇的动力来自对这个历史人物功绩的一种景仰。“秦始皇不比西汉贵妇人,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的贡献。他统一了全国,下令修建万里长城,是一个英雄。尽管他有着专制、残暴的一面。但依然属于中国古代人物中的杰出代表。”
“如果有一天,秦始皇陵墓被发掘,他的颅骨还完整的话,我就能凭他的颅骨对他的头像进行还原。但我又想,我的有生之年可能赶不上了。因为秦始皇陵墓不知道什么时候开棺。但只要我的“颅像复原法”技术传下去,后人一样能给秦始皇恢复头像。”
不过,赵教授也对记者坦承,如果秦始皇的颅骨荡然无存,任何人也没有办法复原他生前的容貌,因为专家总不能虚构一个秦始皇的模样。
赵成文认为,“复活”历史上著名的人,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创举,也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突破。(完)
第一个发现马王堆女尸秘密的人--访为马王堆女尸主刀的彭隆祥教授
新华网长沙4月21日电(记者刘非小明星刘涛)年近七旬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彭隆祥教授,是马王堆女尸解剖的主刀人。对于当年的情形,他记忆犹新。
器官如此完整,他的心中掠过一丝欣喜
当时的他,正好40岁,是病理教研组主任,已做过200多例解剖手术。由他主刀,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马王堆女尸的发现,震惊海内外。接到女尸解剖任务后,有的人心中忐忑不安,当时的博物馆馆长侯良一锤定音:“彭隆祥,你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你来主刀!”
1972年12月14日上午8时,在当时湖南省博物馆二楼靠东南的一个展厅(现在的历史馆)里,解剖开始。在手术台前的,还有神经外科的曹美鸿教授和彭隆祥的助手王福熙女士,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教授。彭隆祥教授说,自己当时非常专注,根本感觉不到现场是否有人说话,也记不起尸体气味是否浓烈。
他从尸体的胸骨上缘入刀,沿中线直至下腹,感觉古尸比一般的新鲜尸体硬一些。
胸腔打开后,他发现器官都有完整的形状,心中掠过一丝欣喜,知道上级要求的古尸病理研究任务,应能圆满完成。
当他和同事们细心保存好取出的器官,处理好供研究用的切片和一些组织时,夏教授打开了颅腔,发现只有脑膜是完整的,其他组织已粉碎如豆腐渣。
利苍夫人2000多年前猝然死亡
彭教授说,根据解剖的结果和其他相关物证的研究,当时人们期待通过古尸解剖及病理研究,来解答的尸体保存的程度、尸体的类型、女尸生前的病理变化、为什么能保存2000多年等4大疑惑,都有了不同层面的结论。
根据解剖和组织切片病理分析,彭教授当时就基本清楚了这位贵夫人的死因--
人们吃饭后,一般4小时之内胃肠都会排空,而她的胃里,还残留着不少尚未消化的食物。病理分析表明,夫人生前患有冠心病、胆结石、肺结核等八九种疾病,还感染过血吸虫、蛲虫、鞭虫等。而且,她的胃内还残存有138粒半甜瓜籽。彭教授因此认为,她是在2000多年前的那个瓜熟了的夏天,吃了甜瓜后,由胆绞痛引起放射性冠状动脉痉挛,以至心率紊乱而猝然死亡。
女尸出土时,身高154厘米,体重34.5公斤。彭教授认为,虽然棺内环境完全密封,但在氧气耗尽之前,出现过早期腐败现象,所以身体组织有一定的损耗,加上挥发掉的水分,估计她去世时比较胖。
从此成了古尸研究迷
马王堆的相关研究早在1974年便告一段落,但彭教授从此与古尸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他有时会回想起当年在大学上法医课时,老师讲的一个故事。说有一对夫妇去雪山探险,丈夫遇险失踪。40年后,妻子来到山下河边追忆,突然看到河中漂来丈夫的尸体,仍然年轻如故。他那时觉得这个故事并不真实,却对这种奇迹充满了探究的好奇。或者,这里头便暗藏玄机。
1984年,他去美国进修时,特地将当年编审解剖纪录片时收集的废片带去,制成了幻灯片。经过努力,他还争取到导师的支持,参加了当年4月的古病理学年会。他关于马王堆女尸的病理研究报告引起了轰动,随后被邀请到美国几所大学作了5场演讲。1998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名为《木乃伊,疾病与古代文化》的书中,还收录了他和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武忠弼教授共同撰写的《马王堆型古尸在中国》的文章。
他认为,后来他之所以利用各种机会介绍马王堆女尸,是因为他深知女尸于人类的贡献,决不止于旅游和人体防腐技术。许多外国人都知道木乃伊、冰尸,却不知道中国的马王堆型女尸。从医学研究和环境研究等角度来说,中国的湿型古尸,保存十分完好,是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
已退休的彭教授,正在收集整理马王堆的相关研究资料,湖南省博物馆初步拟定在未来的展厅中展示这些成果。彭教授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了解马王堆于中国、于人类的价值,更想以此激发后来者,运用最新技术进行深度研究。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