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新信号新格局
本报记者叶德时吴延晖
粤港合作传出新信号
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中国大陆的全方位开放,毋容置疑,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时间优势和毗邻港澳的地缘
优势在逐渐弱化。
然而,人们也注意到,进入2002年粤港两地所出现的种种“新动态”:——在全国“两会”期间,组建“粤港自
由贸易区”
成了与会代表一个热门话题;——在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曾荫权率领的港府官员珠三角大型基建考察活动中,广
东省省长卢瑞华和曾荫权都不约而同地提出,港粤经济合作不应再停留在简单的“前店后厂”阶段,应注入新思维、新内容,
必须寻求高增值的合作空间……
解读其中,人们会接收到一个明显的信号,就是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在两地所积聚的巨大的经济能量,正在全球经济一
体化的广阔背景下,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共同诉求下加快走向真正的融合。
“互补”“双赢”酝酿新格局
不少经济研究专家都认为这是件不得了的事。珠江三角洲一大片以产业链条为依托崛起的实力雄厚的城市群,一旦与
并未失却国际商业金融服务中心、世界航运枢纽地位的香港实现经济一体化所构筑起的粤港澳金三角经济区,将会成为全球经
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统计资料表明,到1999年,如果把香港、澳门包括在内,大珠三角城市群的GDP总值已占全国
的21.2%,实际利用外资占56.9%,出口占60.7%,已经成为比长江三角洲总量更大的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区。
事实表明,粤港经济合作确实已经开始了一个全新阶段。粤港自由贸易区或者是类似的经贸关系安排,已呈呼之欲出
之势;两地高层对现行的经济关系框架作战略性调整的种种考虑,有不少已经从备忘录走向前台。双方都开始着手酝酿构建人
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顺畅流动,为更深层次上的经济合作创造条件,以实现更大的“互补”和“双赢”。
两地合作不断迈新步
在过去一年里,香港与内地之间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三方面出现了不少突破。在人员方面,“香港游”的配额已经
在今年1月1日取消,内地商务旅客赴港签证的安排也已经大大简化;货物方面,经过各方努力,世界各地的货物经香港转运
到珠三角的时间已缩短至1天之内;在促进两地资金流通方面,特区政府与有关主管机构,正联同金融界,积极吸引更多的金
融产品发行者和更多的中国内地资金及投资者来港。
最近两地不断传出合作的新消息更是令人鼓舞:香港宣布与广州合作开发南沙;香港机场展开和珠三角其他四个国际
航空港合作,发展现代物流业可行性研究;今年3月中旬举行的第五次粤港联席会议,原则同意在深港西部通道的口岸实施“
一地两检”的查验模式,提升处理过关的效率;广深港之间一条经南沙开发区的新高速铁路,已经国家计委立项,其中的南沙
疏港铁路部分近期即将动工;同时,京珠高速铁路,衔接穗港澳的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也相继进入规划设计。
“金三角”未来更辉煌
省长卢瑞华在广东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02年广东省将进一步完善粤港澳三地政府间的
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三地资源、市场和基础设施的衔接,推动产业密切合作,逐步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合力。其中,将重点加
强与港澳在大型基础设施、物流、旅游、环境、商贸、金融、产业信息、法律咨询和其他中介服务的合作。
长期研究粤港经济合作问题的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王利文,则用五个“一”来描述粤港澳金三角经济
区的未来:一个产、科、销一体、有国际竞争力的加工贸易基地;一个布局合理、高效畅顺的交通运输网络;一个面向世界、
服务全国的金融大市场;一个各具特色的大旅游区;一个高度发达、多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他认为,这个金三角,完全有望
建设成一个在国际经济特别是亚太经济中最具活力和特色的经济区域,并继续成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龙头”和带动全国经济
发展的一个“增长极”。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