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宏村独特品位的古村落风貌和古水系结构,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也带动了全县旅游业迅猛发展。进入新世纪,安徽黟县以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达40%,对财政的贡献率上升到43%。
黟县旅游经济的发展壮大,与抢抓机遇,积极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密不可分。1996年,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两院院士周干 峙考察黟县时提出,西递、宏村可以一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此,黟县踏上了向世界文化遗产这一“金字招牌”冲刺的新征途。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标准很严、手续繁琐且不能自主左右的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还需花费巨额经费。刚开始,许多机关干部包括一些负责同志就担心申报工作分散精力,影响旅游发展,更担忧经验匮乏、经费短缺,成功的把握性不大,他们甚至建议近年内不如集中精力做好眼前的工作,申报工作待条件更为成熟时再进行。
西递和宏村既是旅游区,又是居民居住区,这里的群众顾虑更大。按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要求,这两个村必须本着“恢复原貌、整体协调”的原则,对与古村落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街巷路面、广场及基础设施进行工程技术处理,对河道、水渠、湖泊进行清淤疏浚,对垃圾、污水进行处理,对坐落环境进行绿化、美化。此前,当地群众只要在自家房屋破墙开店,或干脆支个摊位每天就有可观进帐,整治工作却势必改变这种现状。另外,整个整治工程需投入资金近400万元,黟县全年财政收入仅4000余万元,只能保“吃饭”。资金紧张自不待言,最难的还是如何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如西递、宏村两地仅建筑物整治就达152处,绝大多数涉及居民住房,操作难度可想而知。
黟县县委、县政府权衡利弊,迎难而上,全力以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县委书记杨震认为,黟县旅游要做大做强,必须进一步扩大知名度,不断提升档次,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恰恰是最佳切入点,其过程本身就是解放思想、加压鼓劲的过程,是正视差距、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夯实基础、加快发展的过程。
伴随申报工作的深入和旅游的快速发展,黟县广大干群支持、参与申报工作的积极性也日趋高涨。在西递和宏村,许多群众主动整治家前屋后的环境,把打洞开店的墙壁复原,按规定要求摊位划行入市,在规定时间内对需要整治的建筑物能拆就拆,能改则改,能修则修。申报前,京黟旅游公司投资40多万元,在宏村南湖畔兴建了旅游厕所、接待室和票房等建筑物,申报过程中,该公司考虑到这些现代建筑与古村落风貌不协调,当即主动拆除。
西递、宏村的申报工作,大大促进了全县旅游业快速发展。从1996年被国家建设部正式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到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间经历了五年时间。五年里,黟县以世界遗产申报为动力,加大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开发了南屏、屏山、关麓、雉山、木坑、塔川等众多景点,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古村落景点为主体,以徽文化为内涵,以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桃花源自然风光为补充的点、线、面结合的综合性旅游格局,全县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收入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以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