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聚散两依依撕心裂肺情难禁
本报记者梁克毅刘海陵林洁徐昌宇
昨晚,就在本报记者组即将结束“陆丰打拐”的采访时,参与此案主要侦破工作的汕尾市公安局刑警四大队长唐林溪
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不知道这是做了件好事还是 ‘坏事’……”的确,此时此刻案件本身的悲欢离合已显得不那么
重要,而各种角色之间复杂的情与法的纠葛和较量却引人深思。
法不容情:说时容易做时难
每次在解救现场,公安民警都会面对难舍难分、“骨肉”分离的一幕,对于丢失亲生儿子的父母来说,当民警将孩子
送回他们的怀抱、抚平他们心中的创伤,这无疑是做了件天大的好事。但是,每做一次这样的“好事”,就要目睹养父母与孩
子生离死别般的撕心裂肺,唐队长已记不清有多少次是抹干眼泪,狠狠心从养父母紧紧的搂抱中把孩子“夺”过来的,那时,
感觉自己“很残忍,做的是必须做的‘坏事’”。参与历次解救行动的普宁市公安局副局长方义政对记者说,民警首先是人,
其次才是执法者,人非草木,每次解救行动,办案民警们必须同时处在情感与法律的巨大张力之间:一边是同样悲恸的两个家
庭;一边是必须无条件捍卫的庄严法律。“难啊!”陆丰市公安局刑警大队黄少鸿指导员说,“职责所在、法不容情”几个字
说出来容易,做起来才体会到个中滋味……
养父养母:情与法难以兼得
人贩子抓的抓了,该杀的也杀了;那些花银子买人的养父母有没有罪?我国《刑法》明文规定:明知是被拐卖妇女、
儿童的,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不知道是被拐卖妇女、儿童,不阻碍解救行动,没有虐待、侮辱等行为的,可
免于刑事处罚。此案中所有的养父母都把花钱买来的孩子视若己出,个个都是掌上明珠,万般宠爱。但几乎没有人对花钱买人
这种行为应负的法律责任引起重视,认为只要没有“亏待”孩子就不是违法。事实上,除了杨文英、陈广盛等人在卖孩子时故
意设局蒙骗养父母外,不能排除有一部分买主在事前就明确知道孩子是拐卖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感情再深,养父母也是触
犯刑律的犯罪嫌疑人。我国对领养小孩的法律规定也十分明白,只要双方父母协商同意,到民政、公证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即可
。此案中被拐儿童陈胜达的生母将儿子“还”给生活、教育条件更好的养母黄某,只是达成了口头协议,黄某也很想通过正规
途径合法领养,但如果涉及去政府机构办证明之类的形式,黄某担心陈胜达的亲生父母不同意,目前这样的领养方式是否合法
,她自己也很惘然。
(本报陆丰今晨专电)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