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到没有一丝杂质;太阳,是高空中机舱里看出去那样的明晃晃;不远的地方,雪山逶迤着;景,美到让人发狂。
然而,此刻不是浪漫的时候。因为,这里已是海拔4700米的可可西里不冻泉保护站了。高山缺氧、呼吸不畅严重威胁着每一位来者。
昨天上午9时30分,来自全国的首批赴可可西里志愿者和本报记者一行离开了格尔木,开往可可西里的第一个保护站———“不冻泉保护站”。
汽车,是沿着青藏公路往上攀的。沿途,当汽车经过海拔3500米的“秀沟河”、“一步天险”时,志愿者们纷纷下车拍照留念。而到了海拔4500米以上的昆仑山口留影拍照的声音已是轻了很多。
下午2点10分,到达不冻泉保护站,彼此只有如牛一样的喘息声了。摄影记者王杰突然发现我嘴唇发紫,一测脉膊:每分钟118跳;其实王杰也好不了多少:每分钟104跳。而嘴唇发紫,已是刚刚到来的每一位的“流行色”了。
要咳嗽一声,得捂着胸脯,否则,胸口会发痛;而当我写稿子时,能很清晰地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但是,要知道,这仅仅是可可西里海拔最低、条件最好的一个保护站了。
这里白天没有电,直到晚8点30分才进行自发电。因为没有电话,我们发稿必须赶到山一边正在修建青藏铁路的铁路五局第七项目组,利用长途磁卡电话进行口播。
真正的夜还未开始。近零下10度的气温,野风在窗外呼啸;厕所,在住宿地外100米左右的地方,且没有门遮拦。而夜间的氧气含量将比白天来得更低。
为什么一定要在这长期缺氧且气候恶劣的地方驻扎保护站呢?正是为了祖国的自然保护区有一块真正意义上的净土啊。
今天,比不冻泉更高、条件更差的沱沱河、五道梁保护站正在召唤着我们。特派记者金乐敏(晨报可可西里不冻泉保护站专电)
一首歌声,两份祝福,万张贺卡免费送母亲!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