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兰州五月十三日电(记者罗德惠殷春永)古丝绸之路咽喉重镇——敦煌,在二千一百年前,局部地区有充足的水源和丰富的绿色植被。此间考古专家对敦煌悬泉汉简分析研究后于日前提出这一结论。
敦煌以其艺术宝库、两关遗存享誉中外,雅丹地貌、名山神泉久负盛名,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人士前往参观、旅游,但其现代自然景观给人们的印象是“大漠风光”。
而从悬泉汉简上看,敦煌汉代时期自然生态比现在要好许多。甘肃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何双全今天向本社记者介绍说,他们在对目前发现汉简数量最大的遗址——汉代悬泉遗址进行全面清理发掘的过程中,出土汉简三万五千余枚,简牍以木质为主,竹质很少。木材初步鉴定有油松、红松、胡杨、红柳等,材质的使用与文书的性质、内容、级别有密切关系,油松、红松质细不易变形,多用于级别较高的官府文书、诏书、律令、重要簿籍的书写;胡杨、红柳质粗易变形,多用于一般文件的抄写。
据汉简记载,这些木材中松木均来源于外地,胡杨、红柳则产于当地。何双全认为,如此之大的使用量,说明当地大量存在胡杨和红柳。
其次,从“悬泉”这个地名来看,也就是因为这个地方水源丰富,有泉水冒出来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小河流,所以称“悬泉”。
此外,邮驿性质的悬泉置有大量马匹,汉简记载“每天都有人员出外割草、运水”,也可以证明当地水源充足、水草茂盛。由此可见,当时的敦煌郡(今敦煌市至安西县)境内应是绿色满目,一派秀美风光。
一首歌声,两份祝福,万张贺卡免费送母亲!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