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子雍
“年龄是个宝,机会离不了,后台最重要,文凭不能少。”上述民谣所揭示的是,在不少人看来一个人仕途升迁所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当然,民间谣谚并非科学结论,它由于较多受民间情感的影响,往往会失之偏颇;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正因为谣谚来自民间,所以它即使不无偏颇,却也同时显现出一种别样的真实和深刻,成为后人了解和认识某个特定 时代的重要文本。即以上述民谣为例,我想,任何一个不存偏见的人,对它的真实程度、偏颇几何,都可以做出正确判断。
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知识越多越反动”,到如今的“文凭不能少”,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但历史进步不但要付出代价,而且在给社会带来福音的同时,往往也会使人们陷入困惑。比如,时下真的假文凭以及假的真文凭泛滥成灾,便是我们社会在终于明白应该看重人的受教育程度,并因此制订或形成了许多诸如“文凭不能少”之类的规则或规范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副作用。
首先泛滥的假文凭是那种“真的假文凭”。连已经爬上副省长高位的大贪官胡长清所拥有的那本北京大学文凭,也是从市场上花钱买来的假货。这充分说明“真的假文凭”不但确实存在,而且相当有效。但必须承认,“真的假文凭”尽管在一定条件下有效,其作用却毕竟有限,所以,胡长清的假文凭最终被人识破,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正由于此,眼下那些高明(也可以称之为狡猾)的造假者,是不会去染指那种“真的假文凭”的,他们使用的是另一种假货,即“假的真文凭”。
若问,何谓“假的真文凭”?不妨听我讲这样一件事。前不久,政协西安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期间,中共西安市委书记栗战书来我们文化艺术界委员组听取意见。在即席发言中,这位书记言道:“现在有不少在职读研的人拿到了硕士文凭却不会说外语,真不知道他们的文凭是怎么弄来的!”我以为,这种为成色不够的人所拥有的加盖着有关院校和国家教育部大印的真文凭,就是不折不扣的“假的真文凭”。
“假的真文凭”在现实生活中的出现乃至泛滥,是党风和官风不正的表现之一,是货真价实的腐败。不少连外语也不会说的官员居然能够考研成功并顺利拿到硕士甚或博士文凭,在背后起决定作用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是官员所掌握的权力,以及由权力派生出来的金钱。据知情者透漏,那种一方面日理万机,且整日里惦记着在仕途上与时俱进,同时又业余读研的官员,不说全部,起码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其实是很少去学校听课的,临到考试,由老师事前告知试题和答案,在考场上只须照抄即可。至于硕士、博士论文,则找人捉刀(甚或公开由秘书班子集体调研完成)。某些官员的读研如此易如翻掌,真可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官员队伍中拥有高等级文凭者愈来愈多是大好事,但如若多有那种“假的真文凭”混杂甚或充斥其中,则难免会让人感到厌恶、愤怒、沮丧。靠“假的真文凭”得利的是那些思想作风不端正(甚或干脆就是腐败)的官员,因此而蒙羞的则是中国教育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杜绝这种丑恶现象,按说并不是很难的事,关键在于有关部门能不能痛下决心,肯不肯狠施硬手。
末了,还有几句属于“蛇足”的话要说。2002年初,国家举办法官、检察官资格考试,按规定,报考者必须持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凭。有人持党校颁发的本科文凭前去报考,遭拒绝后愤而向法院提起诉讼,但结果却铩羽而归,被判败诉。那么,该如何给党校颁发的文凭定性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短信游戏站,精彩刺激好玩又有数码相机大奖!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