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蒋艺)假如一个盲人走在导盲道上,从公园南门走到第一幼儿园,在这短短的路程中,他或她可能被脚下凸起的窨井盖绊一跤,还可能迎面撞上两棵大树。
昨日是第12个全国助残日,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尽管我市在助残设施的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一些“细节”方面存在严重疏漏,甚至是新建设施也是如此,直接影响了这些助残设施的使用。
我市1996年起着手市政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如今无障碍设施建设在全省名列第一。其中,鹭江道、白鹭洲路、厦禾路、湖滨南路、湖滨中路、仙岳路、莲前大道、吕岭路共修建导盲道约47公里、道口缘石坡道835个。
不过,很少有盲人会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走导盲道,因为那样并不安全。导盲道通过窨井盖、汽车和摊贩挤占了导盲道、违章建筑设施甚至直接切断了导盲道……这些现象直接影响到我市2800多名视力残疾人士对导盲道的信任。
这些并不是新现象,早在去年的助残日,本报就曾经对此做过详细报道,呼吁尽快完善导盲道。不过在一年后,就连新建的导盲道也存在问题,值得人们反思。相关人士认为,从治标的角度考虑,应尽快对助残设施进行一次“普查”,搬走那些“拦路虎”;从治本的角度看,厦门可以借鉴外地经验,对无障碍设施制定地方性法规,以规范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并且制定处罚条例,以保障助残设施为残疾人提供切实的服务。
短信游戏站,精彩刺激好玩又有数码相机大奖!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