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蕴)今年,上海卫生改革的两出“重头戏”管住了院长的“钱袋子”:对医保支付试行“总额控制”,看病费用贵不得了;成立卫生投资公司,市级医疗机构“拨改投”,亏损院长不能做了。改革,使上海卫生系统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化到实处: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让市民享有支付得起、质量保证的医疗服务;同时,又使公立医院保持了较有活力的状态。
付得起,关键是上海城乡构筑了一个较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近年来,上海初步形成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及大病统筹、市总工会医疗互助保障、少年儿童医疗保险,其他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相辅相成的医疗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上海市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得到巩固,在全市0-18岁人口中的覆盖率达到92%。2000年,全市10个郊区(县)205个镇(乡),全部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和以区(县)为单位的“大病”统筹制度,参加合作医疗人数226万人,全年筹集合作医疗资金25200万元。
保质量,医疗服务模式从“以医院为中心”转为“以病人为中心”。为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局面,市卫生局从今年开始实施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向社会公布全市医院的质量和服务信息,接受监督。公示对各医院病人平均住院天数、门诊人次费用、每床日均费用等“排队”,对医学领先专业、临床医学中心等的分布情况予以公布,让病人能自主选择。上个月首次公布信息显示:全市医院综合满意率平均达92%。同时,本市还在各大医院组建17个临床专业质量控制中心,形成医疗质量监控网络,病人满意率逐年提高。
增效率,有赖于公立医院“两大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面对入世挑战,上海各大公立医疗机构明确定位:要成为优质医疗服务提供主体和医疗服务市场竞争主体,医院内部综合改革因此不断深化,目前,80%的医院与职工签定了岗位聘用合同,竞争机制也逐步引入,医生收入差距明显拉大,最低与最高间差10倍。内部机制的激活,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反应性,全市公立医院近日公开承诺,实施改善医疗服务的“十大措施”:包括以文明关怀式语言接待病人,认真推行“首问负责制”;二级以上医院试点建立辅助检查预约中心,减少病人往返和等候检查的时间;建立急诊危、重病人抢救的绿色通道,提高抢救成功率等。
短信游戏站,精彩刺激好玩又有数码相机大奖!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