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潜水员马有坚(中)捞出第一个黑匣子(话音记录器)十分高兴
廖玒
许多网友可能都看过这张照片,这是5·7空难第一个黑匣子打捞出水的情景。这张照片很有现场感,被许多网站和平面媒体采用,人民网也不例外。但正是这张照片遭到了许多网友的批评。
在处理这张照片之前,我们人民网还收到了记者有关黑匣子打捞出来的稿件,原稿中有这样的描述:在场的工作人员看到黑匣子被打捞出来,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记者写的是实情,因为多少天来人们都在期盼着找到这个黑匣子来解开空难的谜底。可我们在编稿的过程中想到,写周围人鼓掌,死难者亲人看到后会怎么想。于是,我们最终删去了鼓掌这段文字。没想到晚上的值班编辑看到这张照片后,也许是因为没有注意到人们鼓掌的细节,仍在网上发了出来。照片发出后,许多网友来信批评媒体缺少人文精神。
网友的来信让我们重新审视媒体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在灾难新闻中,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媒体是否还要充分考虑和顾及相关人士的感情?这可能就是时下人们常提起的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问题。
记得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时,有一张人民网的独家照片,反映的是从废墟中抬出我遇难烈士,画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没想到,照片上网不久,就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网友的电子邮件。这位网友在邮件中说,这张照片使公众看到轰炸的残酷,但你们是否考虑到遇难者家属的感受?!这封信让我印象深刻:在公众知情权和人文精神中,包括编辑和记者在内的新闻从业人员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尊重他人,包括尊重死者的平衡点。这也许是目前中国新闻报道中最缺乏的东西。
在我们日常的报道中,这样缺乏人文关怀的事例太多了。不久前,北京一家有影响的报纸报道一位被火烧伤的小孩的情况,照片实在让人不忍卒读。还有,在电视上我们看到对遇难者家属的采访,也时常有这样的镜头___记者伸过话筒就问:谈谈您失去亲人的心情好吗?
作为媒体,当然需要在第一时间发布公众关心的新闻,特别是公众关心的突发性灾难性新闻,这也往往是新闻竞争中对记者、对媒体最具挑战性的要求。能否在突发性灾难性新闻中发出最快的最能打动人的新闻,是对媒体实力的一大考验。但有一点,是媒体从业人员特别是媒体负责人不能也不应该忘记的:和记者、编辑以及媒体在新闻竞争中的成就感比起来,更重要的是人文关怀,这也是一个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世界杯新闻订阅:精彩进球,一个不容错过!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