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15日,秦山第二核电厂1号机组成功投入商业运行。张禄摄
本报记者王莹
江南初夏,阳光明媚,莺飞草长,生机盎然。
在浙江海盐,秦山核电二期工程的建设者们,正骄傲地迎接6月1日的到来。这一天,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将举行隆重的庆典仪式,庆祝我国第一台国产60万千瓦核电机组提前 投入商业运行。
在2000多个日日夜夜里,秦山人以勇敢无畏的探索精神和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在核电国产化道路上实现了由引进技术到自主设计、由设备成套供应到自主采购、由30万千瓦原型堆到60万千瓦商用堆的跨越。秦山二期一号机组的并网发电,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打下了基础,核电国产化建设也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民族核电,挺起了刚毅的脊梁!
1996年6月2日,工程浇下第一罐混凝土。从此,建设者们走上了一条充满挑战的核电国产化之路,一个又一个奇迹在他们手中诞生
秦山核电二期工程从立项到开工,几度寒暑,反复论证、咨询,其艰难程度,工程指挥者们至今记忆犹新。
围绕上60万千瓦机组还是90万千瓦机组,曾有过不同的意见,甚至争论。上90万千瓦,虽可借鉴大亚湾核电站图纸,但国产设备生产能力不足,一些关键设备需要进口;上60万千瓦,冷却剂回路将由三环路改为两环路(每条环路为30万千瓦),这不是简单地把三条腿砍成两条腿,而势必造成反应堆厂房、土建、热工水力等设计、建造上意想不到的难题。但是,为了使秦山二期实现国产化突破,在反复权衡、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专家们一致决定,上60万千瓦机组!这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1996年6月2日,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浇下第一罐混凝土。建设者们从此走上了一条殚精竭虑、充满挑战的核电国产化之路。
就像当初决定上60万千瓦机组一样,秦山二期工程的很多困难,实际上是建设者们“人为设计”的。他们说,如果不“自找”困难,而是花钱引进成套设备,当然会容易很多,但国产化难题谁来解决,何时解决?
为打破国外设备提供者独家索要高价的局面,秦山二期工程一改过去的“一国采购”,变为“多国采购”,但也由此产生了一个大难题———各国设备标准不统一,设备接口难以衔接。
除了各国设备间的衔接,还有国产设备与国外设备的衔接。难题一个接一个,施工图纸慢了下来,远远滞后于现场施工需求。而按照国际惯例,工程须在图纸到位60%的前提下开工,秦山二期的图纸到位率却不到6%──这分明是核电国产化的“摸着石头过河”。
开工仅半年,工地常常处在停工待图的状况。一些设备的国产化研制,也拖延了交货期。等待———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的老总们,在煎熬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每推迟一天发电,国家将损失上百万元贷款利息。为了抢时间、抢进度,一方面,设计院组织力量加班加点出图,另一方面,工程指挥者以最快的速度按图组织施工。往往是图纸一到,整个现场都“兴奋”起来。建设者们战高温,冒严寒,夜以继日,风餐露宿。至今,许多建设者还记得1998年那个异常炎热的夏季。当时,上千名工人奋战在不同的“工作面”上。白天,反应堆安全壳内温度高达50摄氏度,没有人畏惧退缩。有时,连续数天大雨,建设者们坚守在工地,等雨稍小些马上投入作业。
特别是在2000年11月,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总经理部作出“调试提前介入”的决定后,安装和调试交叉作业。业主的调试队伍在调试高峰时,没有周末,没有夜晚,饿了啃包方便面,渴了喝口矿泉水,困了睡会儿硬板凳。就是这样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能打硬仗的核工业队伍,不断提前实现工程重大节点目标:一回路水压试验一次成功;安全壳强度和密封性实验一次成功;汽轮发电机组非核蒸汽冲转一次成功;首次装料一次成功;首次临界试验一次成功……这,近乎奇迹。
2002年2月6日,秦山核电一号机组首次并网发电;4月15日,一号机组经过满功率运行100小时考验,比原计划提前47天投入商业运行。至5月30日,一号机组已满功率安全运行720小时,累计为华东电网供电8亿多千瓦时。
1330美元/千瓦的单位造价,在世界核电站建造中是较低的。而56%的国产化率,更为民族核电奏响一曲华彩乐章
对于秦山二期的历史作用,中国核电建设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定凡评价说:“中核集团的半壁江山在秦山,核电国产化的命运在二期。”可以说,秦山二期成功与否,直接关系核电建设的国产化出路。
肩负重大的使命,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江感慨万千:“在困难的条件下,我们发挥参建单位的作用,发扬大团结、大协作精神,形成共建秦山二期的合力,为国产化争气,为核工业增光。”
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秦山人以过人的胆识和科学求实的精神不断实践的誓言。
秦山二期实行自主采购,可以统筹考虑引进技术,扩大国内分包,提高国产化水平。采购人员在某些关键设备的采购合同中,明确了技术转让和国内分包条例,如反应堆压力容器、堆内构件、蒸汽发生器等。通过这些设备的制造,国内制造厂按国际标准完整地掌握了制造技术,为今后我国核电设备制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装卸料机是核电站的关键设备,国外报价很高,每台约1400万法郎。工程技术人员在分析技术难度及承接厂的技术水平后,决定自行研制。他们夜以继日,刻苦攻关,采用先进的控制和制动技术,完成了设备研制。经专家鉴定,主要性能指标优于引进核电站同类设备水平,并可推广用于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其价格还不到1000万元人民币。
施工中,工程技术人员大胆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一些项目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应用推广价值。其中,反应堆安全壳穹顶整体吊装技术、20HR钢焊接技术和反应堆堆内构件流致振动试验等3项技术,在国内核电站建设中都是首次运用。
经过核电建设者和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秦山二期国产化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二期工程55项大型关键设备,有47项实现国产化。按设备价格计算,国产化率达56%;
工程总造价控制在148亿元人民币。目前已经运行的1号机组建设工期为70.5个月,单位造价1330美元/千瓦,远远低于我国同期引进的核电项目单位造价2000多美元/千瓦,也是世界上已建和在建核电站中较低的。
自秦山二期投产以来,经秦山地区环保辐射防护部门的严密检测,厂区环境和周围地区的环境仍然保持核燃料进厂前的天然本底水平。
秦山二期的国产化之路,奏出了一曲华彩乐章,不仅促进了我国核电标准的完善,更提升了我国包括核电在内的整个设备制造能力和管理水平。
“以我为主,中外合作”,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我们民族的核电队伍在工程的风雨洗礼中成长
秦山核电二期建设,走的是一条“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自主发展核电之路。这条路不仅使我们掌握了核电建设关键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掌握自主设计和项目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秦山人”说:“我们现在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果靠给外国公司‘打工’,很难达到这样的目的。”
企业的成功,最根本的因素是人。一个优秀的核电人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是经过无数次锤炼、摔打、磨砺而成的。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兰和给记者讲述了一则发人深省的故事:
一次,主控室操作员考试,3名队员走进模拟操作室。经过3小时的操作考试,一人顺利完成指令程序,另外两人在一项操作中发生操作错误。打分时,主考的外方教员却出人意料地扣了那个完成考试者的分数。当时,有人想不通,因为哪怕相差0.5分,培训人员就可能被淘汰,几年来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更使核电站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培养一名操作员,核电站要付出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元的费用。事后,外方主考道出了原委:核电站每名员工都肩负着核电站安全运行的重大使命,尤其是操作人员。在模拟机上的操作培训,不仅要培训实际操作技能,而且要培养操作员的协调配合素质,没有团结协作精神是非常危险的。试想,如果在实际运行中,碰上有人误操作,他却视而不见,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件事给秦山人以极大震动:配合是决定核电站成功的关键,个人智慧再好但不能协作的人,绝不能用于主控岗位。在每个员工的心目中,“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已不是一句空洞的言语,它不仅是核电站安全运行的保证,更内化为企业的凝聚力,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
秦山人在艰难中成长起来。“他们懂得了承受,理解了协作,积累了经验,见证了工程建设的全部过程。”一位老核电专家说,“今后,我们无须拘泥于具体设备的国产化程度。经过二期的锤炼,我们更看中这支核电科研开发、设计和管理队伍。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我国的核电竞争力大大增强了。”
这是一支从茫茫大戈壁走来的核工业队伍,他们中有曾经参与原子弹、氢弹、核潜艇研制的老专家,有朝气蓬勃、立志为核电事业奉献青春的年轻人。经历了秦山二期建设的风雨征程,老专家再创新成就,年轻人更加成熟了!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2年05月30日第一版)
世界杯新闻订阅:精彩进球,一个不容错过!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