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百花岭
沿百花岭蜿蜒而上,便能看到著名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高黎贡山段。路口清晰可见里面幽深的亮光。
在高黎贡山深处的芒宽彝族傣族乡百花岭村,记者耳闻目睹了中国第一家农民环保组 织———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开展社区可持续发展项目,学习、传授并实践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现状。这个协会的100多位会员不仅成为乡里的劳动致富能手,还带领全乡各族群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全村环保行为蔚然成风。
离保山市100多公里的百花岭村位于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全村有傈僳族、傣族、白族、彝族、汉族等多种民族。1983年以前,村民们习惯于靠山吃山,常常上山打猎砍柴,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使得村旁的芒干河变成黄泥巴河。自从百花岭划为自然保护区,政府多次派人到村里,宣传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保护,“环保”开始成为村民们关注的话题。
1995年12月,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省林业科学院、高黎贡山保护区保山管理处的倡议下,在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资助下,中国第一个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环境保护组织———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在百花岭村正式成立。其宗旨是保护高黎贡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发展乡村经济。
在麦克阿瑟基金会资助的经济林山地试验示范项目中,首批入会的40多个会员争做示范户,在山上种板栗、甜柿、咖啡,发展经济林。他们还分期分批培训了400余户人家,为他们讲授自然保护知识,讲解板栗、核桃等经济林木的病虫害防治。不少会员边干边学,如今已成为乡土专家,在发展社区经济中成为致富能手和技术骨干,能够自觉协调生物多样性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在社区经济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
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人改变单一种植模式,纷纷动手种植经济林。目前,几千亩经济林不仅使村民们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还美化了大山,连村边的芒干河也变得清澈了,有饭吃有钱花的村民不再砍伐森林。七八十年代,经济价值较高的西南桦经常被人偷偷砍伐,村里有300多户人家上山砍林,如今再也没有这种事发生。就是自家种的树,合理砍伐也必须先写申请,经村委会同意和林业站批准才能砍。事实让村民们真正懂得:自己的生存环境破坏不得,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好。百花岭今年实施荒山造林500亩,他们计划明年完成1500多亩。协会还建起了自己的活动场所,购买桌椅,订了报刊杂志,成立了百花岭傈僳民间艺术队。队员们唱着“家住高黎贡,我们爱护它”,走到哪儿,就把环保意识带到哪儿。协会会员最初有50人,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16人。他们不但自己不偷砍林木和盗猎野生动物,还主动举报和监督破坏自然资源的人,对破坏者进行教育,使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他们向亲朋好友乡邻乡亲宣传“保护高黎贡山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观念,告诉他们,没有水,没有动物,人也活不好。
如今,百花岭人的动物保护意识越来越强。高黎贡山经常有猕猴、羚羊、马鹿出没,村民们都不会伤害它们。仅今年头几个月,就有狗熊10多次到村里偷吃包谷,村民们也让它吃饱喝足返回大山。清晨走出家门就被狗熊咬住手臂的村民杨成团,血流如注都没打狗熊一下,闻声赶来的村民,也只是赶走狗熊,把杨成团迅速送往医院。在傈僳族村民李大余家采访时,他很不好意思地对我们说,我们上一辈人都打猎,我过去也上山打麂子、岩羊,自己吃或拿去卖,我们还砍树盖房子,卖木材,不然就没饭吃。现在不一样了,我参加了保护协会的经济林试验项目,自己种了楠木、红椿几万株,去年收入几千元。我再也不会伤害动物或乱砍树木了。
劳佳(春城晚报)
世界杯新闻订阅:精彩进球,一个不容错过!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