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上海海上救助打捞局厦门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出动救捞船前往台湾海峡了。
5月26日——台湾“华航CI611”飞机失事后的次日——下午3时许,早已整装待发的厦门救助站两艘救捞船即刻赶赴空难事故现场。
两岸又一次灾难后的悲情合作开始了。
大陆救捞船员时刻紧绷的弦
由于种种原因,窄窄的台湾海峡成了阻止两岸中国人自由往来的天堑。而可悲的是,空难、海难、水荒等不幸事件的发生,反倒成为促动两岸交流的一个契机。
5月25日16时05分,交通部海上搜救中心接民航总调度室报:台湾“华航CI611”客机从台湾桃源机场起飞1个小时后,在澎湖岛以北4公里处与地面失去联系。
接报后该中心迅速向交通部负责人报告。交通部部长黄镇东要求海上搜救中心值班室密切注意该事件,如果台湾方面需要,可随时提供帮助。
此后,交通部海上搜救中心值班室一方面与台湾中华搜救协会取得联系,转达祖国大陆关于愿意提供帮助的意见,另一方面发布航行警告,要求过往澎湖岛附近的船舶注意观察搜索,有情况及时报告。
交通部上海救捞局的四艘救捞船从5月25日晚开始就在厦门严阵以待。
而“华航”空难经过整整一夜后,台湾搜救人员发现部分遗体与机体残骸随着海流漂过海峡中线,台湾“行政院长”26日上午立即指示“陆委会”主委蔡英文尽快与大陆取得联系,希望大陆派遣搜救人员协助搜救工作。
官方的愿望通过海协会和海基会的民间传递后,5月26日下午3时许,交通部派出上海救捞局所属的专业救助大马力拖轮“华意”轮(9000匹马力)、“沪救12”轮(2640匹马力)从厦门市和平潭县海坛出发,前往“华航CI611”飞机空难事故附近、台湾海峡中心线以西水域协助搜救。两艘船上救捞人员共40名,上海救捞局还派出救捞专家随队工作。
自从5月26日下午两艘救捞船离港后,留守厦门救助站的蔡伦等负责人的神经就没有放松过。
“其实对我们这个特种行业而言,我们的神经长年都是紧绷的。每次接到任务后我们必须在30至45分钟之内出发。”蔡伦告诉本报记者。
26日晚8时30分,经过6个小时的航行,“沪救12”轮首先到达指定区域。由于这段时间正值搜救的最佳时机,救助船和人员连夜对该海域进行了地毯式巡查。至27日晚7时30分,“沪救12”轮已搜寻到6块飞机残骸,其中最大的一块是27日下午5时左右搜寻到的1.2米见方的隔离舱板,其余的是空调通风板等物品。“华意”轮目前尚未搜寻到任何失事物品和尸体。
更引人注意的是,5月28日,400多名死难者家属登上台湾军方安排的“武冈号”军舰,出海到失事海域现场招魂。军舰一度驶越海峡中线达20分钟才返航,打破50多年来两岸军舰不越中线的禁忌。
至记者发稿时止,两岸沉痛的悲情合作还在紧张继续着。
早已存在的合作
两岸这种类似的合作其实早已存在。
上海救捞局厦门救助站负责人蔡伦说,没有人愿意与他们这种职业的人主动联系,但每次出事后,无论出事者是哪一方,他们都会主动全力搜救。
据蔡伦介绍,由于台湾海峡是一个重要的航道,加上海况复杂,发生的海难较多,每年他们在台湾海峡都要出动救捞船几十次。这种与台湾方面的特殊“接触”,对两岸居民产生的影响难以估计。
两个这方面的“合作”事例很能说明两岸的这种情谊。
2000年2月3日(腊月二十八),台湾洋赐股份公司的一艘渔轮在台湾海峡遭遇10级大风而搁浅,渔船在自救无效后发出求救信号。收到信号后,上海救捞局厦门救助站拖轮立即顶着大风开赴现场,终于在大年初一将台湾渔轮拖至安全水域,保住了船上18名台湾船员与价值百余万元的货物。
2000年4月,台胞45人分乘6条小船,从台湾本岛首度直航到福建莆田妈祖女神庙朝拜进香,为保证台胞这次航程的往返安全,厦门救助站的船只主动为其“保驾护航”,直至朝拜者安全返回。
空难再现“三通”难
台湾“华航”空难后,“三通”这个被两岸居民提了无数遍的词再次频现两岸媒体。
记者在福建省和厦门市两级对台机构的有关官员处了解到,两级台办根据国务院的对台工作精神,多年来一直为促进“三通”而努力,哪怕这种努力只能通过两岸民间取得一点一滴的进展。
在两岸民众的热切期盼下,2002年4月16日,台湾的金门、马祖地区与福建沿海正式实现直航,俗称“小三通”。
“小三通”无疑与真正的“三通”相去甚远,但在不少台湾金马居民看来,已经实现的“小三通”也未能尽如人意。
2002年5月28日,厦门居民又一个迎接金门亲友的好日子。
这天11时整,金门至厦门的“太武号”客轮将停靠在厦门和平码头。10时刚过,码头出口就开始聚集前来迎接亲友的当地居民。
明知船要在11点才到,但迎接者的眼睛仍然一直紧盯着码头出口处紧闭的铁门。他们中有的马上可以见到离别多年的亲人了,有的是希望能早一刻见到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小外孙,还有年轻的姑娘在等待分手不久的台湾情郎……
金门至厦门的直航自去年元旦开始试行,到今年4月16日才正式开通,单趟票价为600台币,65岁以上老人票价减半。金门过来旅游和探亲的居民常以5天或8天为一个周期,所以每周二和周五航班比较多。码头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8日有3个航班,来一个,回两个,每趟有100多人。
11时整,“太武号”轮准点靠岸。迎接的人群又一次围向码头出口的铁门。
10多分钟后,台湾乘客陆续踏上厦门的土地。
随着乘客的上岸,迎接者迫不及待地与他们的亲友相聚在一起。那位罗姓大娘终于在第一时间见到了自己的外孙,她立即弯腰挡住阳光,抱着外孙走向阴凉处细细品味,把已经两年多未见的女儿晾在一边。
旁边小店的老板说:“这样的情景几乎每次都有,我经常要被感动,但我还是喜欢看。”
“太武号”的水手老罗也不禁上岸走走。他说:“金门至厦门很近,最多两个小时就可以到了,最近处航行时间只需45分钟。目前金厦间直航的有两条船———‘太武号’和‘马可波罗号’,分别为192座与196座。”
老罗透露,由于受客源和运营成本的影响,“太武号”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原金门和达公司董事长翁水沙向记者介绍,该公司的“大洋11号”本来也在运营金厦直航,但今年3月,翁不得不退股辞职,140座的“大洋11号”也早早结束了使命。
他解释说:“由于乘客仅限于金马地区,客源不足是个明显的问题,另外,当局规定乘客必须‘团队进团队出’,因此定期航班开通不了。而且跑一趟的成本太高,要6万至7万台币。”
翁水沙分析,“华航”坠机后,坐直航船的台湾居民肯定会增加,台湾本岛居民早就看好能开辟坐飞机到金门、再坐船到厦门这一路线。
但记者从和平码头工作人员处了解到,台湾本岛居民要乘坐金厦的直航船,尚须到金门办理繁琐的手续。
功能延伸的厦门红十字会
很少有其他地方的红十字会像厦门市红十字会一样,其功能可以如此地延伸和扩展。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因素下,厦门红十字会成为一个促进闽台两岸交流的民间团体。
中国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而厦门红十字会在两岸红十字会同仁10多年的交往中,其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由传统业务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展。
这种功能的延伸,逐渐形成大陆和台湾接触交流的模式。
1988年10月12日,两岸红十字同仁在金厦海域进行台湾青年许志凇的交接作业,这是自1949年以来金厦之间的第一次直接接触,也是两岸最早进行的人员交接。
1990年9月9日,两岸红十字同仁经过金门商谈,达成金门协议。此后,金厦红十字同仁实施交接作业达28次。
两岸红十字还承担了为两岸居民重温亲情、替失散同胞寻亲的义务。1987年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厦门市和各区红十字会共接待台胞台属18565人次,处理查人表格、信件1366宗,为两岸同胞找到亲人549人。近几年还参与处理衍生事项668宗,包括办理因病或意外死亡、疾病证明、婚姻证明、财产继承过户等。
厦门市红十字会的业务目前已拓展至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尤以处理渔船出海作业、海难事故、厦门渔民船只滞留金门等事务为多。
从互动关系看,台湾红十字组织的功能也同样得到延伸。据统计,近几年经由台湾、金门红十字组织的帮助,厦门市红十字会先后接回滞留台湾、金门的渔民127人,渔船16艘、货船2艘,挽回经济损失200多万元。
多年直接参与处理涉台事务的厦门市红十字会副秘书长李明珠说,有时候他们带着沉重的心情去处理海难事故,但到头来,两地出面处理事务的民间团体人士都会被两岸居民的情谊所感动。
前几年她去处理几次大陆渔民的海难事故,想不到事先台湾那边的同宗会早已为遇难者发起募捐,并按风俗操办了丧事。
李感慨:“如果不是同一个国家的人,哪里能达到这种程度!”
“两马同饮闽江水”及未来
2002年5月5日上午,马祖举行了盛大的运水首航典礼,迎接从相距仅35海里的福建马尾运回的2300吨救旱水。运水船在当地民众的一片欢呼声和鞭炮声中缓缓驶入马祖南竿福澳港。
在此前一天上午,福建马尾也举行了盛大的送水首航典礼。
今年以来,台湾各地遭受严重干旱,不少县市已开始实行限水措施。马祖地区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决定向福建马尾买水,此举立刻得到大陆的全力支持。
水荒后来甚至震动了台湾政坛,岛内民生和经济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怨声四起。5月6日上午,负责水务工作的台湾“经济部水利署长”黄金山被迫宣布辞职。
但即使是这场简单的“买卖水”交易,却足足迟了7年才到来。这场来之不易的送水被许多媒体称为“两马(指马尾、马祖)同饮闽江水”。
在5月4日福建向马祖顺利启动试供水后不久,福建省人大常委、原水利水电厅厅长陈国木梁首次披露了福建向金马送水的曲折经过。
1993年,金门遇到罕见大旱,提出要向福建买水,福建当时就明确表示将全力相助。后来由于台湾当局的阻挠,没有成功。1995年,时任福建省水利厅厅长的陈国木梁再一次明确表示,只要金门、马祖方面需要,福建将向金马地区供水。
此后,大陆有关部门便着手组织专家学者对水源、输水线路的选择等问题进行前期准备。
福建省与台湾有关主管部门接触,同时金、马地区的民间团体也来大陆30多次。双方最终达成共识:要解决金门、马祖缺水问题,最科学、最合理、最有效、最经济、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从大陆引水。然后,两岸专家学者对供水方案进行了技术深化。双方各自派出工作小组进行实地考察,最后认定了输水的线路,并对项目作了可行性评估。
陈国木梁透露,当时两岸专家共设定了两套供水方案:一是管道输水,即从海底埋管输水,二是应急船运或胶囊拖水。因为马祖由10个小岛组成,岛上居民仅1.8万人,且住得分散,铺设海底管道的成本太高,专家认为马祖适合用船或胶囊运水,向金门供水则确定为管道输水。
为什么这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谈了整整7年却没有具体结果?陈国木梁认为,这主要是受政治因素影响,具体说来是受到李登辉当局的极力阻挠。李登辉曾放言:“不要喝大陆的‘统战水’。”福建的水利专家到金门实地考察,台湾当局更进行了“三不”限制,包括不准见金门的“县长”、不准到金门自来水厂考察、不准见台湾的媒体记者等。
许多媒体认为,这次“两马同饮闽江水”得以实现,一是因为旱灾激起的台湾岛内民愤难平,另一方面是台湾当局对大陆给台湾同胞供水的诚意再难挑刺。
但另一个缺水地金门向大陆买水的计划就出现了一波三折。
马尾向马祖送水后3天,金门县自来水厂厂长杨诚国等即亲赴厦门,并转往福州,与福建省水利部门洽谈如何向金门供水等问题。
而5月5日,针对马祖运水轮赴福州马尾买水以解水荒一事,台“陆委会”副主委陈明通声称,此次购水属试验性质,金门向大陆买水计划“以后再看”。
促成“两马同饮闽江水”的一个有意思的环节是,两岸直接接触的仍是民间组织。马祖方面是当地名流、经贸文化交流联谊会副理事曹原彰、陈振清,福建方面是福州马尾交流合作中心理事长郑有光。
但愿在海峡两岸中国人强大的民意,以及诸多民间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两岸能够破除歧见,迎来交往与合作的黄金时期。作者:谢春雷
世界杯新闻订阅:精彩进球,一个不容错过!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