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本的景区出让在操作上更具隐蔽性
-为何非要变相转让,究竟谁获好处
-对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问题,存在两种观点
“国内一些地区卖山卖水卖疯了”,这句令人悚然的媒体评语直击现象,但多数人都相信表象后面一定隐藏着更令人震惊的故事。
与今年春天一起半路搁浅的著名山水景区买断案相比,最新版本的类似景区开发案例在操作上变得更悄无声息,更隐蔽,更迅捷。
-真的是丝毫不破坏?
最新的故事来自湖北,这一回事件的主角知名度绝不亚于以往任何一家,它就是武当山。
就在上周,武当山旅游特区宣传部的陆家良明确否认此前有关媒体的说法,而是称:武当山既没有卖,也没有出让,开发引资也不是10亿元,而是只有2.6亿元。但在随后对一系列有关开发问题的解释中,带有浓重鄂西北口音的陆家良讲话混沌不清,甚至给人的感觉是讲话前后矛盾。
陆描述了他们的“开发计划”,其内容之核心是八大项目开发:
武当山火车站改造工程;武当山太和大道改造工程;武当山剑河改造(仿建清明上河图工程);五龙宫改造——旅游生态项目;太子坡开发——在峡谷中建生态项目,原始植物园;武当山引水工程;武当山石道修复;武当山文物博物馆。
陆家良在谈话中不止一次重复说,一切开发都是在丝毫不破坏景区、保证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下进行。他说开发的项目都是基于保护的原则进行,没有一项是违反有关规划,违反有关规定的。
地处鄂西北的武当山是一座道教名山,此外北宗少林,南宗武当,武当山更是中华武术的发源地之一。武当山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当地政府现在的思路是“以项目促进发展、促进维护”,即“项目兴区”。为此地方成立了武当山地区招商局,其职能就是全年向海内外招商。
按照他们的说法,武当山开发的核心就是一条——“项目兴区”,即通过各种形式的投资方式启动并完成上述8大项目。据说在8大项目中的资金来源中,既有国家的国债资金,也有企业出资,更有引入了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的投资者。
按照常理,对于武当山这种名胜古迹,国家投入专项资金予以保护,但海外资金的介入注定不那么简单,过去的很多例子表明,在名胜古迹、文化遗产面前,大多数情况下海外资本仍然是要逐利而生。对于这样的怀疑,陆家良先是说海外的一些投资是无偿的,但之后他又举例说,在太子坡项目中,外方在此投资,将建武术培训基地,我们负责武术培训,至此不难看出这个项目会通过怎样的形式获取商业利益。
武当山开发比媒体报道的要快得多,至6月,太子坡工程已经有了模样,仿建的清明上河图完成了一期,太和大道、火车站基本竣工。
“投资方正在考察立项,下一步我们还有更多的开发项目,”陆家良谈到工程进展之快就很兴奋,他所说的“下一步项目”包括“度假村”、“武当文化村”等等。
遗憾的是,在北大世界遗产研究中心的谢凝高教授那里,武当山的做法遭到了质疑。
作为研究风景与风景区专家,谢凝高教授曾在20世纪80年代末参与武当山景区的规划评审。“不可能不破坏景区,太子坡就在景区之中。”谢先生对湖北的一些做法感到不可理解,“武当山的景区规划早已完成,景区的建设开发都应按照经国务院审批的规划进行。”
谢先生认为武当山的做法是“违法之举”,在他看来,受商业利益的驱动,一系列的开发将破坏这座名山上至少有四五百年历史的完整的文物古迹与文化遗产。
-资本市场的“山水宴”
在持续升温的山水投资热中,引资(许以条件,主要是土地)、合资、上市是最近几年中使用最多的手段,武当山的开发思路也大致离不开这几套路数。
于是,一些地方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挥得淋漓尽致,先是地方景点进行尝试,后进而省级、国家级风景区也大胆策划,推出项目,在资本运作者看来,这更像是端出了一道资本市场的“山水宴”。
较早引发企业介入与保护之间争论的事件是武汉黄鹤楼上市,1999年黄鹤楼从武汉市园林局划入武汉三镇公司运营,于是引发了黄鹤楼上市的担忧与讨论。
其后一年,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楼的收购、上市引起了更大的争议。特别是岳阳楼,由于其文物价值之所在,把之拿去做经营性发财项目立刻引起社会多方的反对。
媒体评弹一浪高过一浪,但地方利益之举难以阻拦,各地方我行我素。在转让之风升温之时,一股旅游资源上市热又在各地兴起,各地竞相包装旅游资源,以图能在资本市场圈到一笔钱。
至2002年,股市一路疲弱,地方上见股市投机不成,于是开始策划更有胆量的圈钱方案,一些“买断”之类的字眼开始出现。当然这一切行动的理由都是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收入。
依谢凝高教授看来,无论是武当山,还是前文提到的那段因中途搁浅未卖成的山水,都不需要大规模投资开发就可以直接利用,甚至稍加整理就可以向游人开放,还可以通过门票收入来保护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既然如此,那么地方上还为什么非要引资招商呢?
各地方都有一个自己的说法。就武当山来说,前不久的一家媒体就披露了十堰市胡仲军的想法:大的景区经营权转让早就有先例,为什么他们发展快?因为有了现代企业的介入,改善了管理,也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大家都这样做了,我们也可以,又不是搞什么新的东西。通过这段表白,显而易见的可以看出,各地方竞相向山水开刀的目的,就是开发旅游,向山水要效益,一句话就是目前的效益还不够。
谢凝高教授认为向旅游资源要效益没有错,但不能以破坏自然与文化遗产做代价,他说这种开发应该实现职能的分化,旅游开发区应严格限制在风景区之外,实现旅游区与风景区的功能分区。
应该可以相信,无论是武当山人还是其他地方人,对谢教授的观点不会丝毫不知,更何况许多国家级风景区都有规划在案,按照记者的分析,向海外资本、民营资本变相出让、租赁风景区经营权,很可能是某个利益阶层、某个部门甚至某个人在其中起作用。
几年前山东泰山风景区的游览索道使用到期,当地群众及各方专家强烈要求拆除索道并恢复泰山原貌,但事态发展的结果是,不但索道没有拆除,而且还由一条变成了三条,规模也相应扩大,有理由相信,这一切都是既得利益者和旅游部门的保护使然。
-两种观点
中国的名山大川与文化遗产正在两种观点下被争论着,同时也因缺乏保护而遭受着煎熬。
在地方政府看来,旅游招商是改革思路之举,前不久的媒体报道说,一位省级负责人曾表示,欢迎各界人士以租赁、买断等方式投资景点景区。十堰市副市长胡仲军也表示:“对武当山进行经营管理,实行企业化运作。政府制定一个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企业在此规划下发展。”
地方上更多地将景区予以企业化的色彩,专家也认为旅游资源地保护应开拓新思路,一个专家认为,传统的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模式往往导致几百平方公里的旅游区成为管委会自己的财富,既不能富市,也不能富民。市场运作机制的缺乏,使风景区收入不足,常常处于亏损状况,用于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投入就更不足。其结果是,既无力开发,也无力保护,而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并不意味着国家对风景名胜失去了监管权,这其中建立对经营者的约束和监管机制是关键。
一些地方景区的尝试性改革,的确也取得了成效,例如四川碧峰峡在由成都万贯集团入主并取得经营权后,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一年缴税五百多万元,成为旅游资源整合的成功案例。
但是恰恰与上述观点相反,业界还流传着另外一种观点,特别是对于像武当山这样的国家一级风景区来说,更有一批人士担心,更大的可能是开发导致破坏。
建设部有关人士上周在谈到风景名胜开发时,就表示虽然部里对这一问题还没有明确表态,但是他们认为:“一开发就会动,一动就会破坏自然风貌,无论是古迹还是名胜都是由建设部管理。”
“风景区的作用主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精神文化活动的场所,不是进行经济开发的地区。”谢凝高教授认为,“武当山原貌反映出的就是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旦开发就会将这种关系破坏。”
“目前中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面积仅占国土的0.55%,而在一般国家都应该达到2%以上,受人口等因素的限制,本应继续扩大的风景区比例已经扩大不下去了。”谢教授用8个字对当前的风景区开发予以概括,那就是“错位开发,超载开发”。按照谢教授的观点,风景区内不能开设豪华宾馆,不能开设太多的过夜床位,风景区的主要功能就是科研、教育、游览、启智及创作山水文化的体验活动,而像此前传出的开设美食街一类的策划是十分荒唐的。
资本的力量在市场经济中是特别强大的,更何况是在那些没有任何资源的风景区所在地,受利益驱使,风景资源的管理者太容易与资本结合,这不得不令人们对未来相当的担忧。
“山水盛宴的可怕之处是资源的不可恢复与有限,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与自然风景一旦失去,永远不会再回来。”一位专家这样说。
-文/本报记者张念庆
实习记者张严涵
-摄影/邵林
世界杯新闻订阅:精彩进球,一个不容错过!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