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纽约6月5日电(记者丁宝忠)“我现在91岁了,脱离政治了,可是我知道人家相当怕我。我这个人迅雷不及掩耳的事情太多了,人家没有想到我会来这一下子,日本人给我取了个名字叫‘苦帝达’(政变)。”已故张学良将军1992年在他的“口述历史”中这样描写自己的处事风格。此说恰如其分,“西安事变”就是写照。
2002年6月3日是张学良诞辰101周年纪念日。5日,他的一部“口述历史”在尘封10年 之后终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第一次同读者见面。记者有幸成为首批读者之一。
少帅在谈到西安事变时说:“你(指蒋介石)跟日本人打,我打!跟共产党打,我不干!蒋先生说安内攘外,我说攘外安内,倒过来。我把蒋送去南京,我也知道可能把我枪毙。枪毙就枪毙,我的事我负责,决不退却或委过于别人。我恨透了内战,只有日本人才愿意中国打内战。”
这部“口述历史”是根据张学良受访录制的100多盘录音盒带整理出来的,哥伦比亚大学将其装订成册,按人名、地名、事件、机构编写目录。全部采访记录约4800页,每页近200个中文字,共约96万字。“口述历史”是谈话实录,不是一本书,但是有心人可以从中找到珍贵的史料。
哥大同时公布的还有张学良的日记和往来信件。他在1937年1月6日,即被“特赦”后移交南京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软禁)的第三天,写下日记:“西安之事使我忧悲万分,夜不能睡。余希停止内战,恐内战又来,抗日无期。余救国有心,处事乏策……惜国难家仇未报,中国人30岁为高龄,余已36岁,还有何惜乎!”这段文字,写于“西安事变”后仅25天,张学良虽然命运未卜,但慨然面对一切,以日记表明心志。
张学良被国民党幽禁半个世纪,虽口说脱离政治,其实对政治未能释怀。1945年4月23日,他在日记中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大”的消息。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在北平(建国后改为北京)召开,标志着新中国政治协商机制的开端。张学良在6月21日的日记中根据香港《工商日报》报道,用钢笔抄录了这次筹备会议参加者的完整名单,共“23单位、234人”。
张学良博览群书,喜欢把中意的章节抄录下来。1953年他用钢笔抄写了《斯大林的工作方法和斯大林论政略和政策》约4000字。他在1953年4月4日日记中摘录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的名句以自勉:“人生是一奋斗的战场,到处充满了血滴与火光。不要作甘受宰割的牛羊,在战斗中要精神焕发、步伐昂扬。”
张学良是一位民族英雄,但仍不时反躬自省。他在1955年5月9日的日记中说,他的弱点是年幼生活优裕、少年即握有权势,钱财任意、一路风顺,因之不能充分了解人间善恶;少年不事学问研讨,仅凭一己小聪明;性情急躁,有时过于天真任性。但他“自觉还有一点优点”,即“良心纯正,每遇大事,总是把国家、大众利益作为思虑主点,自己利益置之度外;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否则早成为满洲土皇帝。”他给自己立的座右铭是“一生凭道义,无处不新春”。
哥大珍本手稿图书馆要求阅读张学良“口述历史”的访客预约,每天只接受不到10位读者,并规定不拍照、不影印、不出借。记者当天见到的读者,大多来自美国、中国大陆和台湾中文媒体。大家既为读到这些史料而兴奋,又为短时间内来不及摘取很多“果实”而遗憾。一位管理员说,从5日起至下星期整周的阅读时间都已被预约一空。(完)
世界杯新闻订阅:精彩进球,一个不容错过!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