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6月19日(记者李梁)
“喝一碗稀饭,歇一歇脚!”几天来,往陕南重灾区四亩地镇运送救灾物资的村民们经过路边一栋简陋的三间瓦房时,经常看到一位50多岁的老人站在厨房里,用稍带四川口音的方言招呼。
简陋的厨房案板上,一碗碗温热的稀粥散发出淡淡的米香。一身疲乏的村民们走进去,端起来就喝,许多人一口气就喝了两三碗。一些人就着稀饭,吃起了随身带的馍。喝个畅快后,村民们抖擞起精神,就背起物资重新上路了。
杜效英老人家住四亩地镇红岩村,通往四亩地的公路就从门口经过。洪灾过后,随着修路和物资运输的大军向四亩地镇开进,她家便自然而然地成了救灾大军的休整地。
自6月10日起,杜效英老人家的灶从没有凉下来过。每天,运送物资的队伍络绎不绝,从清早到深夜,她几乎没有离开过厨房。两个大铁锅全部上阵,每天都要烧20多锅粥。
她的丈夫、红岩村村支书霍朝松几天来一直呆在修路工地上,几乎没有回来过。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她专门请了住在附近的两邻居过来帮忙挑水、洗碗。
一切都是义务的。任何救灾队伍从这里经过,开水随便喝、稀饭随便吃,只要过后把碗放好就行了。几天里,杜效英老人煮的是自己家的大米,烧的是自己拾的柴火。路快修通后,物资运输队给她留下了两袋大米。
风餐露宿在公路工地上的霍朝松对老伴的做法十分支持:“只要是从这条路上经过的,不是灾民,就是从外面赶来的抢险救灾队伍。煮点稀饭,为他们解解渴,消消乏,是应该的。”
杜效英老人家也不宽裕。实际上,她家在这次洪灾中也受到不小损失。路对面的两间房子在6月9日晚上被洪水冲垮了,她和丈夫拼命抢救出的一些破旧家俱无处堆放,只好胡乱地摆在堂屋里。
公路修到她家门口后,这里便成了救灾物资的中转站。大批的物资被汽车送到这里,然后村民和武警官兵们再从这里背起,走上近30里山路运到四亩地镇。杜效英老人更为忙碌了,除烧稀饭外,还要一锅锅地烧开水。
6月17日,抢修了一个星期的公路终于通了,在这条生命线上抢运物资的村民和武警官兵们撤离了,满载物资的汽车一辆辆向宁陕县四亩地镇灾区行进,再没有人停下来喝她煮的稀饭了。杜效英老人也放下她几天来的工作,一脸宽慰地坐在门口。车经过时,不时有人和她打招呼。(完)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