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23日(记者张旭东 张晓松)
煤矿透水、飞机坠毁、网吧火灾等事故余波未平,6月20日,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城子河煤矿又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百余人命丧黄泉。在一次次的事故之后,管理部门对肇事者“严肃查处”,具体部门“痛定思痛”、“停产停业整顿”,舆论疾呼“让悲剧不再重演”……
人们似乎越来越难解释:在全国各行各业正在对安全生产进行大检查之际,发生在各地的安全事故仍然是此起彼伏。那么,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因素被忽略了呢?
我国正经历第五次安全事故频发期
现代工业文明在给人们带来效率、舒适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存带来了负面影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事故与灾难的极度频繁。
一份由国家经贸委等单位组织的《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关系》课题的研究结果显示,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所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所造成的直接损失接近1000亿元,加上间接损失则接近2000多亿元。
当前,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国内知名的安全生产专家罗云教授在接受“新华视点”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正在经历第五次安全事故频发高峰期。前四次事故频发高峰分别是在解放初期、“大跃进”时期、“文革”时期、1992年至1993年第一轮工业改革时期。
罗云说,我国第五次事故频发高峰从1999年下半年就开始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新一轮经济的加速,安全管理体制与环节上出现了很多不适应或脱钩情况,特别是中小企业事故明显上升,从行业对比来看,第一类危险行业是矿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化工、电力、石油等行业,机械、电子等行业属于第三类的危险行业。
日益频发的安全事故已成为我国职工意外死亡的“头号杀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统计表明,2001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大恶性事故15起,平均每个月就有一起多;在前11个月中,全国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94万多起,同比上升26.5%,其中全国工矿企业共发生伤亡事故9650起,死亡11047人。
从近年的平均统计数据看,我国每天各类事故造成300人丧生,其每年的经济损失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
1元事前预防=5元事后投资
在安全经济学上,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高于事故整改的“产出比”。研究成果显示,安全保障措施的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的关系是1:5的关系。这一安全经济的基本定量规律是指导安全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
而工业实践中,还可以得到一个安全效益的“金字塔法则”:设计时考虑1分的安全性,相当于加工和制造时的10分安全性效果,而能达到运行或投产时的1000分安全性效果。由此可以说,超前预防型效果优于事后型整改效果。
“任何事故从理论和客观上讲,都是可以预防的。”罗云认为,现代工业生产系统是人造系统,这种客观实际给预防事故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因此,完全可以通过各种合理的对策和努力,从根本上消除事故的隐患。
在17世纪前,人类对安全的认识是宿命论,事故发生后,人们往往是被动承受;此后,人们对安全的认识提高到经验论水平,应对事故时有了“事后弥补”的特征。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高技术的不断应用,人们对安全的认识进入了本质论阶段,“超前预防性”成为现代安全生产的主要特征。
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保障安全生产要通过有效的事故预防来实现。根据安全原理,在事故预防过程中,要涉及事故系统和安全系统两个对象。前者包含人(人因)、机(机器)、环(环境)、管(管理)四要素;而后者则由人、物(设备安全性)、能量(能量的有效控制)、信息(管理效能的发挥)等四要素构成。
罗云解释说,只认识事故系统要素,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的、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具有理性的意义,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传统的安全管理多处于被动的“事故追究型”管理,而现代的安全管理则向“事故预防型”管理方式转变,其中心环节包括科学的安全管理活动和安全评价技术的应用。据了解,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推行科学安全管理活动后,使公司事故率下降了48%;工人工伤赔偿资金比20世纪80年代减少9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周宏春博士指出,在安全生产的整个环节当中,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中的管理者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对这些管理者来说,一定要形成求实的工作作风。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防止企业决策层在口头上重视安全,实际上忽视安全,从而形成所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
安全也是生产力
对于社会,安全是人类生活质量的反映;对于生产建设,安全也是一种生产力。
安全投入必然获得对称的安全产出,这是最基本的经济规律。所不同的是,安全产出反映的形式与其它有形产品不同,安全产品的出现可能以一个国家(部门、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事故的减少、安全环境的有效改善、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企业商誉的提高等各种方式体现。
依据抽样调查安全生产基本数据的研究表明,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安全生产贡献率大约是3%。而实际上不同行业由于危险性及安全生产作用的不同,其经济贡献也不一样。一般而言,行业风险越大,其安全生产经济贡献率也越大:低危险性行业约1.5%;一般危险性行业约2.5%;高危险性行业则高达约7%。
显然,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需要高水平的安全生产投入来支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对安全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不足1%;而在发达国家,预防投资占GDP的3.3%。所以,要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提高我国的安全生产水平,需要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
长期以来,我国的安全生产技术措施投入主要是从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中提取,其比率一直为10%至20%,对于矿山、化工等企业则大于20%。而根据实际调查,不少企业单位实际执行的提取比率却低于这个数字。周宏春说,我国在安排生产性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时,往往由于投资不足或出于“节省”的考虑,对项目中配套的安全卫生设施随意削减。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投产后的生产项目无法正常运转,或生产不能健康运行。
加强安全投入会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周宏春以煤矿安全举例说,在一些发达国家,百万吨的死亡率0%;我国前些年没有小煤矿的时候百万吨死亡3到4人,而现在上升到了11.8人。他说,美国目前产煤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左右,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安全投入的加大,美国煤矿近年来每年的死亡人数只有40人左右。
在生产建设当中,安全投入成本丝毫不能省却。通过事先的安全投资,把事故和职业危害消灭在萌发之前,是最经济、最可行的生产建设之路。社会越是发展,越是要强调安全生产,安全就是效益。这是所有管理者应建立的“安全经济观”。
罗云建议,近期加大安全生产投资力度,进而逐步使安全生产投资达到国民收入的1.5%左右(20世纪末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改进安全生产资金的管理方式。只有企业自身重视安全生产,加大安全投入,才能形成长久的安全机制。(完)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