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6月27日消息:据科技日报报道,“将自然保护区经费投入纳入国家预算计划,保障其建设与运行的基
本费用”。许智宏、李文华、阳含熙、侯仁之等22位院士吁请“加大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投入”这一联名建议,引起人们关注
。
从我国1956年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到去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551个,占国土面积的14%左
右。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1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1个。这是经 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基础。
22位院士认为,我国整体生态环境虽然较之前10至20年,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已具备十分有利的条件,生态环境
建设得到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具体措施。但仍有恶化的趋势。
此番建议所述的理由是,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自然保护区对保存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着特殊作用
和重要贡献。如果不加强投入,就有退化的危险。尤其是自然保护区的40%在西部,25%在贫困地区。长期缺乏应有的投
入,保护区自然成为一个躯壳,以至演变成无自然保护可言的“孤岛”。许多保护区长期走“自养”之路,又引发出保护区与
社区之间矛盾加剧、管理低效甚至环境退化等后果。
在院士们看来,相对于治理沙尘暴、酸雨、湖泊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恶化所需的经费来说,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
显然不足。有研究表明,“九五”期间,国家用于环境与生态污染治理的费用为3600亿人民币,而全国自然保护区每年得
到各级政府的总投入不足2亿元。发达国家用于自然保护区的投入每平方公里每年平均约为2058美元,发展中国家平均为
157美元,中国只有52.7美元。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是最低的。这进一步说明,国家在加强退化生态环境治理工
作的同时,更应重视对生态环境状况尚好地区的保护,以避免那里的生态环境出现退化或恶化。《建议》指出,对自然保护区
的投入可先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并列入国家经费预算。这样,既保护了典型的生态系统,又不致于使它退化。还能满足
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经费需求。有院士算过一笔账,自然保护区每年只需十几亿元左右(包括基建和运转费),同治理破坏
后的生态环境相比,此类投入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院士们说,自然保护区要避免重蹈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先破坏,后治理”的覆辙。国家在这14%的土地上的增
加投入显得必要和急需。李院士加重语气道:“现在是时候了。”(通讯员铁铮、记者范建)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