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格尔木6月29日电(记者卢荻 王圣志)中国铁路建设者和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科技攻关和探索,成功解决了高寒、缺氧、冻土、缺水等一系列难题,在历经一年的建设实践中将高科技融入青藏铁路建设,开创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青藏铁路穿越547公里的多年冻土地段,全线海拔高于4000米的地段约有960公里,最高处海拔为5000多米。青藏铁路“高原”和“冻土”问题是施工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记者从青藏铁路总指挥部了解到,青藏铁路建设者针对冻土问题,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经验,创造性地采取了相应对策:对于不良冻土现象发育地段,线路尽量绕避;对于高温极不稳定冻土区的高含冰量地质,采取“以桥代路”的办法;采用通风路堤、铺设保温层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冻土区路基稳定性,保证铁路工程安全。
今年4月,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预制出第一孔先张法预应力砼T梁。这种青藏铁路耐久梁是专门为高原冻土区“以桥代路”设计的一种梁型,具有耐冻循环和终身稳定等特点,基本解决了青藏线冻土区桥梁预制难题。
青藏铁路建设中的风火山隧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冻土区最长的高原永久冻土隧道,全部位于永冻层以内。洞内施工热量对冻结围岩产生很大影响,爆破后形成融化圈,使融岩整体性降低,地下冰川段融化后产生积水,影响隧道正常施工。因而,隧道掘进时需要降温,以保持围岩的稳定性,而衬砌时又必须升温,以利于混凝土固结,这是永久冻土隧道施工的最大难题。
有关科研单位进行了大量试验性研究后,确定了“随开挖、随支护、早封闭、快衬砌”的原则,在围岩外形成保护层,并及时实施隔热层作业,减少洞内温度向周边围岩扩散而增大融化圈,一举攻克了含土冰层地带施工这一世界技术难题。
高原缺氧也给铁路建设带来了巨大障碍。由于缺氧,高原施工可能引发高原性肺水肿、脑水肿等各种高原病,危及建设者的生命健康。为此,青藏铁路各参建单位建立了三级医疗机构,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施。
目前,高原室内弥漫式供氧措施及方法、高原室内供暖方式和降低室内耗氧量途径、高原隧道施工供氧途径及方法三项科研成果已通过专家论证,并在青藏铁路全线建设中推广运用,从而为广大参建职工身体健康和工程安全提供了科学保障。到目前为止,全线建设中未发生一例因高原病而死亡的事故。
在高原施工,不仅人员会缺氧,机械也会因缺氧而带来功能性障碍。科技人员提出了研制补氧增压设备、改造机械、机车车辆设备等一系列具体解决方案和措施,对铺架设备的发动机、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等进行了改造,提高了设备耐用性和抗风能力。经改造后的铺轨架桥机和内燃机车,在千分之二十二的坡道上作业,动力性能良好,制动性能可靠,设备运转正常,环境污染极小,完全能够满足青藏铁路铺架施工的需要。
吃水难一直是困绕青藏铁路建设的一大难题。青藏高原河流水量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铁路施工沿线水质普遍含盐量高、浑浊度大,部分地区水源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施工沿线水资源均不能直接饮用。
去年以来,科研人员青藏铁路建设沿线水源进行了抽样调查,在此基础上以清水河水源为样本,提出了集过滤、吸附、钠分离、消毒为一体的净水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在可可西里清水河安装的净水设备已调试完毕并开始供水。处理后的水质优于中国国内《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这一设备日产净水量可达150立方米,能满足六千多人日用水需求,为一线施工现场提供了及时、安全、充足的生活用水。(完)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