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1960年初安徽省数县饿死人,周恩来对此事极为关注,亲自给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写信,要求迅速查明原因
1958年,“大跃进”狂潮迅速席卷中国大地。随后,不经试验、一哄而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更使中国经济雪上加霜。
最突出的表现是粮食问题。1959年初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15个省发生春荒,其中河北、山东等5省严重缺粮。周恩来收到灾情报告后,十分重视,立即送给毛泽东。毛泽东阅后建议:在3日内,用飞机将这两个文件送到15个省的第一书记手中。为引起各省的 注意,毛泽东还在两份文件上安了一个醒目的总标题:《十五省二千五百一十七万人无饭吃大问题》。周恩来亲自给各省第一书记写了一封信,信中指出:“请你们收到这两个文件后,迅即核实情况,采取措施,调运粮食,以解除两千五百一十七万人缺粮的紧急危机。”到1960年,灾情更加严重。中国受灾面积达到9亿多亩,占中国16亿亩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周恩来说:“这样大的灾荒是我们开国11年所未有的。拿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从20世纪记事起,也没有听说过。”而农村应付灾荒的能力已经十分虚弱。这一年的粮食产量原计划是6000亿斤,而实际上只有2870亿斤。
1960年的严重缺粮危机,直接影响到城市的供应。据6月份国务院财贸办的一份报告称:入夏以后,北京、天津、上海、辽宁等大城市和工业区的粮食库存非常薄弱,北京只能销7天,天津只能销10天,上海几乎没有大米库存,辽宁的10个城市只能销八九天。
面对如此严重的粮食危机,为了解决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周恩来亲自指挥调运粮食,被称为“粮食调度的总指挥”。根据周恩来的工作台历记载,那时,他每周要几次约粮食部门的同志谈话。当年任粮食部党组书记的陈国栋回忆说:“去总理处,主要是谈粮食问题。他一般都是晚上找我们去,地点经常是他的办公室。有时是晚上九十点钟或深夜十一二点去,谈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有时是凌晨二三点才去。”
周恩来在听取汇报时,总是自己用笔计算数字,算了一省又一省,算了一项又一项。各地库存有多少,每日销售多少,可以调出多少,粮食存放在哪里等等,他都问得一清二楚。为了解决粮食调拨中的运输问题,周恩来还同外贸部商量,迅速进口了1200多辆汽车交粮食部使用,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运粮能力,在调运粮食中起了重要作用。
1960年底,随着灾情的日益严重和受灾范围的继续扩大,单靠省与省之间的粮食调拨已经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了。这时,周恩来和陈云建议,决定进口粮食。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吃进口粮是禁区,不仅外汇存在着困难,而且要承担一定的政治风险。周恩来和陈云决定突破这个禁区。陈云解释说:“进来粮食,就可以向农民少拿粮食,稳定农民的生产情绪,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用两三年的时间把农业生产发展起来。”
1961年1月初,周恩来在访问缅甸期间,对随同访缅的外贸部副部长雷任民说,你先不要回北京,直接去香港,确实搞清三个问题:一是能不能买到粮;二是运输问题能不能解决;三是中国银行能不能解决外汇问题。在当时,美国和蒋介石集团对中国大陆实行海上封锁,运输和资金问题显得特别重要。雷任民从香港回到北京后,立即向周恩来报告说,经与香港华润公司和中国银行等单位研究后,货源、资金、外汇都可以解决。在周恩来的亲自督促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从加拿大进口的第一船粮食就到了天津港。
另外,农村缺粮的状况也令周恩来十分震惊,他连夜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并提议修改开办食堂和保持部分供给制的规定。
1961年5月31日,中央工作会议专门讨论了粮食问题。周恩来指出:“1960年至1961年粮食紧张,城市重于农村,这是一个特点”。要解决问题,根本的方针是“从城市压人口下乡”,“人从哪里来,还回到哪里去”。在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周恩来又主持起草了《关于粮食问题的九条办法》。6月16日,《中央工作会议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经中央批准下达。
根据这个文件精神,中国开始了三年调整时期的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工作。从1961年到1963年,中国共精简职工1940万人,城镇人口减少2600多万,吃商品粮的人口减少2800多万,中国非农业人口口粮和食品工业粮食销量共减少138.4亿斤。
从1960年6月至1962年9月的两年零四个月里,周恩来关于粮食问题的谈话有115次,在总理办公室退给粮食部办公厅的现在仍然保存的32张报表中,周恩来的笔迹有994处。它生动地记载了周恩来在困难时期,为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所付出的心血。(王永钦)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