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7月4日电(记者刘健单纯刚)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今天说,黄河调水调沙试验,以及今后调水调沙措施的推行,是世界水利史上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工调控泥沙原型试验,将是传统治黄走向现代治黄的重要里程牌。
李国英说,黄河的问题主要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造成黄河下游河床严重淤积。人们希望改变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实现清水下泄 。但治理黄土高原不可能在短期内见效。按相关规划,对黄土高原再治理50年,多年平均年入黄泥沙量将由目前的16亿吨降为8亿吨,仍然属于多泥沙的河流,下游淤积仍将存在。
“多年来,治黄人一直在探索通过人工手段,塑造一种人工的理想水沙关系,改变当前不平衡的水沙关系。但这有两个前提,一是要有大型调节水库,二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探索出调水调沙的内在规律,”李国英强调说。
调水调沙治黄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过程。这一设想最早由美国学者在1946年治理黄河的初步报告中就提出的,利用水库控制洪水并发电,坝底设排沙设施,每年放空排沙一次,以减少下游淤积。
1960年,三门峡水库投入防洪使用,由于对黄河泥沙严重性、复杂性认识不足,采用蓄水拦沙方式治黄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后经改建,运用“蓄清排浑”调水调沙的方式后,水库淤积得到控制。
20世纪70年代,治黄专家认识到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重要影响,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调水调沙”的治黄思想,具体设想是在黄河上修建一系列大型水库,实行统一调度,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随着1997年小浪底工程截流蓄水,治黄专家进行了大型的物理模型实验,找到了理论上的实现黄河下游不淤积的临界流量和临界时间。
李国英认为,去年底,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的小浪底水库的完工,使调水调沙的水库条件已经具备。
“本次试验是一个充满悬念的试验,蕴含着很高的科技含量,是传统治黄走向现代治黄、‘被动治黄’走向‘主动治黄’的一个里程碑,”他说。(完)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