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名茶,近来遇到不大不小的麻烦
国外有传媒报道称:据中国报纸调查,中国生产的龙井等名茶,因所含的化学残渣超过安全规定而不再受消费者欢迎。
事情果真如此?记者近日赶赴杭州郊区的龙井村探个究竟,并采访了中国农科院茶叶 研究所
汽车沿狮峰山徐徐而上,沿路是农家造型别致的小楼,写着“茶”字的招牌随处可见。忽见山腰间树一牌坊,上书“龙井”二字,走进去,在院落深处有一汪小水潭,上方有一个龙头,“龙涎”沥沥而下,一股细流从潭中分出,流向远处。这大概是龙井之源了。继续上山,远远看见有人在施工,原来这里正在建一个有关龙井的纪念馆,馆前有一座很小的茶园,围栏上书“十八棵”三个大字。据称,“十八棵”之称是乾隆御赐。一数,果然是十八棵,不过都很小,不像有几百年历史。
我们的车停在农民黄群山家门前,他正赤膊坐在一口大锅前,一只手来回搅动锅里的茶叶,他介绍,这是在“锅”,是制茶的最后一道工序。得知记者此行的目的,他很生气:“每年10月份就不打农药了,要到第二年3月中旬才采茶,哪里来的农药?外国人这样写真是不负责任!”
实情:农残大幅下降,出口大幅增长
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常务副主任鲁成银介绍,中国是世界第二产茶国,产量占全世界24%,年产茶68万吨,1/3出口,出口量占国际茶贸易的20%左右。2000年,农业部组织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对全国365个茶叶样品进行抽查,对照欧盟标准(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之一),合格率82%以上;2001年对全国421个样品进行再抽查,合格率96.3%以上。由此可见,我国茶叶安全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茶叶质量的大幅提高,直接结果是茶叶出口的大幅提高。鲁成银介绍,1999年我国茶叶出口量为18.96万吨,2000年为22.78万吨,2001年近24万吨。
“这些都是铁板钉钉的事实,足以说明国内外消费者对中国茶叶的信心在不断增加,我认为,我们的茶叶安全状况是乐观的。”鲁成银表示。
安全:微量农残无碍健康,但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不容忽视
鲁成银通过计算证明“茶叶绝对安全”:假设人体对茶叶的摄入量为10克/天,茶叶中农残含量以0.2毫克/千克计,农药水溶度以50%计,那么一天的农残摄入量就是0.001毫克,这一点点东西对于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他介绍,茶叶的农残以菊酯类农药为主,此类农药毒性较低,且菊酯类农药的水溶性很低,一般都在30%以下。
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韩文炎也透露,茶叶中的铅含量这些年确有升高趋势,可能有这样一些原因:一是大气污染,特别是对那些邻近城市和公路的茶区;二是土壤污染,由于茶叶经济效益非常可观,茶农对于茶叶也舍得投入,特别是对肥料方面的投入,这会使土壤酸度明显增加,从而导致铅的可溶性相应提高;三是加工和包装工程中的污染。
标准:国际标准在中国加入WTO后突然苛刻起来,有“绿色壁垒”之嫌
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陈宗懋是国内最早开展农残检测的专家之一。他认为,用国外标准衡量中国茶叶不公平,也不科学,因为国外标准有明显的“绿色壁垒”色彩。他举例,中国加入WTO前,一般只查六七种农药含量,现在竟要检测134种!中国加入WTO后检测标准下降了10倍至200倍,标准值越低,意味着越严格。
“国内少数媒体有时很不慎重,随便把农残的概念‘妖魔化’,造成消费者恐慌,甚至为外国人对我们施行更为苛刻的检测标准准备了根据。”鲁成银说,2000年上海技监部门抽查茶叶铅含量,一篇报道出来了:当心喝茶铅中毒!他介绍了一些国家茶叶铅含量的标准:日本小于20毫克/千克,澳大利亚小于等于10毫克/千克,加拿大小于等于10毫克/千克,欧盟小于等于5毫克/千克,中国小于2毫克/千克。显然,中国执行的标准是最严格的,结果,报道一出来,消费者以为茶叶铅污染十分严重,欧盟也开始按照2毫克/千克的标准检测。如果按照欧盟5毫克/千克的标准,我们的茶叶95%以上合格。
对策:“绿色”意识亟待提高,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现状于此不利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肖强说,突破“绿色壁垒”,我国还面临很多技术问题。比如,我国农药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只有三四种,没有一家通过GMP论证。另外,检测手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不小差距。与此相比,茶叶生产分散的现状更不利于跨越“绿色壁垒”。
肖强介绍,全国1600万亩茶园,有70%是分散农户经营的,去年夏天,他们到茶园指导农民用药,看到个别茶农正在用氰戊菊酯,便问:“氰戊菊酯是禁用的,你知道吗?”茶农不解:“我只知道杀灭菊酯不能用,怎么氰戊菊酯也不能用?”这位茶农显然不知道氰戊菊酯就是杀灭菊酯。肖强认为,应该引导大型进出口公司建自己的茶园基地,统一贯彻茶叶生产标准。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张军教授也表达了相近的观点。他认为,长期以来,中国出口产品很少采用国际标准,国内的生产者不习惯于公开产品信息。而产品信息透明度不够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国内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比较分散。
态度:“绿色壁垒”并不可怕,关键要积极应对
在龙井村,一位茶农大声对记者说:“我们龙井茶,什么时候评都是第一!”
村委会主任钱卫国介绍,龙井村共有茶园488亩,现在茶叶使用农药的量非常少,只在夏季高温时打一点,但夏茶是不上市场的,因为价格太低了。春茶基本上不打农药。他还介绍,龙井村的龙井是不出口的,国内市场就供不应求了。
在村部门外,有几个茶农似乎得到了“别向记者乱讲”的警告,说话十分谨慎。一位老茶农说:“现在我们都在学科学,谁都知道农药用多了不好。”
上海市社科院王泠一博士认为,国内企业要了解市场,熟悉规则,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应对。国内茶场可以邀请欧洲商家来看看,我国并没有大规模使用农药,在保护茶叶生产环境方面非常努力。不能把这些看成是额外费用,不愿承担。
本文采写已近尾声时,农业部于7月2日宣布,我国将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蔬菜、水果、茶叶等鲜食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要加快农药产品结构调整,推进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削减计划的实施,使高毒、剧毒农药的比例由目前的35%减少到20%以下。到“十五”末,基本建立起一套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另外,以农业部部令形式发布的《农药限制使用管理规定》,也将于8月1日正式生效。
这是一个重要信息,也是一个新的希望。本报记者汪晓东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