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山倒海!气吞山河!对7月4日上午的小浪底水库来说,即便如此形容,也难以表现其壮观的一幕。
9时02分,裹挟着大量泥沙的棕红色的水,从2号排沙洞露出头来,瀑布一样跌落下来,在下方几十米处的水泥台上炸开成细碎的雾。只两三秒的工夫,像有千军万马从洞口奔腾而出。
又一条“巨龙”横空出世!一号、三号排沙洞也同时开闸,霎时间团团水雾腾空而起,出水口前浊浪滔天!
9时07分,小浪底水库的水在强大的压力下,流过1.1公里长的水渠,从12米宽的渠口以每秒40米的流速向上喷涌而出,腾空的是云,跌落的是山,激起的是浪,四散的是雨,随风飘荡的是雾。
9时10分,位于排沙洞上方的三个巨大的明流洞开始相继出水,由于水压由小变大,从明流洞流出的清水先是垂直下落,像三条白色瀑布伸入滔滔浊浪,然后迅速变为直线喷射,继而在明流洞上方汇聚成3个庞大的白色水球,怒吼着,呼啸着,向下砸去!它们似乎有包容全部的力量,要卷走面前的这一切。
就这样,在10分钟之内,六个出水口全部欢腾起来,黄色的河水卷着白色的浪头喷涌而出,在出水口上方形成三束扇形巨浪,呈抛物状坠落在近百米外的消力池中。六条突然断了河道的河,翻滚着、咆哮着、撞击着、交织着,在空中聚成了一座山,倒塌在近百米外的消力池中,顿时化作滔天的浊浪,轰隆隆的巨响,在山谷中回应。
“这真是百年难见的奇观啊!”站在出水口南埠头的一位参观者激动地说。
“小浪底水库从未同时开启六个出水口泄洪,现在的流量有3100立方米每秒,这也是小浪底水利枢纽运行以来下泄的最大流量!”旁边一名工作人员说。
突然一阵北风刮过,空中的水雾扑面打来,每个人脸上、衣服上都布满了黄色的泥点。
预计6天后,这第一股人造洪峰将夹带着黄河下游的部分泥沙流入大海,为黄河历史上首次大规模调水调沙试验提供多项重要数据。这次试验是世世代代人们由被动治黄向主动治理黄河的转折点,更是世界上首次最大的人工原型试验。
灰白色的水雾弥漫在水库上空,整个水库成了一个混沌的世界!
无与伦比!叹为观止!此情此景,只有感叹自然的力量,人类的伟大!
小浪底的专家告诉记者,为了避免放水时巨大的水流直接对坝体根基的冲击,出水口都呈大约30度角向上挑起,他们称之为“挑流”,也就是说水流向上喷出,落入20米深的消力池中,消减水流跌落时的冲击力,造成回流,然后再经泄洪渠,向下游流去。
小浪底水库共有18个出水口。最上面的是一个特别溢洪道,它只是在出现特大洪水、其他出水口全部打开仍不能泄洪时才启用;其次是三个用以泄洪或人为制造洪峰的明流洞;第三层是三个排沙洞,顾名思义其功能就是排沙;消力池水面以下还有三个孔板洞,用一个不算很恰当的比喻,孔板洞的水渠就像豆角一样,一段粗一段细,其目的是降低水的流速。此外,还有六个引水发电洞和两个灌溉洞,只要发电机组运行,引水发电洞就要不停地放水,而灌溉洞只有在农田春灌时才放水。
记者3日晚在小浪底建管局办公楼的滚动电子显示屏上看到,20时的监测数据为,小浪底水库水位236.61米,蓄水量44.1亿立方米。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小浪底水库的水面要高出明流洞的入水口十几米,高出排沙洞入水口20米左右,而从三门峡大坝到小浪底大坝的水面有275平方公里,那么,其对入水口产生的压力可以想像。
小浪底水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从1997年10月截流,水库还没有这么“大方”过。平时只保持在七八百个流量(即每秒通过花园口水文站的水有700或800立方米),去年7月份排过一次沙,也只有1500个流量。这次同时开启六个出水口,最大时达到了3100个流量。启动按钮那一刹□本报记者余勇许笑雨
丁零零,丁零零……那部挂在小浪底水库2号排沙洞控制室墙壁上的黑色电话,在期待中清脆地响起,负责指挥三个排沙洞闸门开启的祁志峰拿起电话,“是”,他只简短地说了一个字,就把电话挂了,手重重地按在听筒上,目光扫视着众人,最后停在了李景荣的脸上:开闸!开启高度1.70米。
李景荣打开2号排沙洞工作继电器柜的柜门,轻轻地但又坚决地按下了绿色的“启动”按钮(见右图),指示灯一闪一闪地亮了,她又按下“提升”按钮,0.1、0.2、0.3……透过观察孔,可以看到地下深处二三十米的渠道里开始有水在灯光下亮晶晶地流过。哗、哗、哗……水流声越来越大,顷刻之间就变成了轰隆隆的奔流之声。
今年33岁的李景荣,原是郑州水工机械厂的电工,1999年被小浪底水力发电厂水工分厂聘为金属结构室电工班电工。电工班里有5个人,负责50台继电器柜的操作。
“选中我第一个按下电钮,我真的很高兴。这些水十几个小时就能到郑州了。”李景荣目不转睛地盯着“提升显示屏”,忍不住那份兴奋,微笑着。
她告诉记者,排沙洞全打开了是3.33米,气势大着呢,一会儿就能看到了。(本报记者许笑雨 余勇)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