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论谭□冯远理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长江的水灾几乎年年不断,抗洪救灾已成为中央电视台每年夏天的“传统节目”。肆虐的洪水咆哮着,冲垮了堤岸,冲进了城市和乡村,冲进了农田,淹没了街道、道路、学校,淹没了庄稼,夺去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把人们多年的积蓄毁于一旦,多少个家庭将变得不再完整……。年复一年的“抗洪救灾”,使得数百万人疲于奔命,筋 疲力尽,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的物资被投入了抗洪的无底洞。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洪水尤其是1998年南北两大洪水的“考验”之后,细心的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究竟怎么了?怎么几乎年年都要发洪水?是不是过去也是这样?
中国的洪水虽然很普遍,但一般来说,南方比北方更严重,长江流域最严重。搞清了长江水患的原因也就基本上搞清了其它地区的原因。
史载,长江流域发生大洪灾的频率,在公元1300年————1950年间,平均14年一次,从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近40年间平均不到三年就一次,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几乎年年发生洪灾,而同期中国的年平均降水量却从50年代的872毫米降为80年代的838毫米,递减率为12·69毫米/10年。也就是说长江流域和其它地区的洪涝灾害增多是在降水量减少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长江水患首先源于上游的大片森林被砍伐。历史上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曾高达60%—85%,1957年下降到22%,到1986年只剩下10%,沱江、涪江、嘉陵江流域的川中53个县覆盖率不超过3%,其中19个县不足1%。失去森林保护的地表,一旦大雨来临,因无森林涵养水源,雨水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汇入江河,造成江河水位大涨,形成洪峰,同时大量土壤也随雨水流入江河。在河水流速减缓时淤积起来,垫高河床,缩小湖面。1986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已达73·94万平方千米,比1957年整整多了一倍。就水土流失量而言,长江早已远远把黄河抛在后面,成为另一条名副其实的“河”。
长江中下游湖泊萎缩是造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第二个原因。长江中下游发育着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群。这串串明珠对长江洪水有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在1949年还有面积在0·5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1066个,到了1985年只剩下192个。洞庭湖1949年面积还有4350平方千米,蓄水能力370亿立方米。经过35年的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面积只有2660平方千米,库容170亿立方米。湖泊的消失和缩小,使得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大大减弱。一旦洪水来临,湖泊容纳不下的洪水只有涌到江里。这时要想保住沿岸的大中城市,只有采取“壮士断腕”的方式或用“人海战术”垒高大坝。
对水利的投入不足,主要江河的防洪标准过低是长江洪涝的第三个原因。在日本,一级河流要达到100———200年一遇的标准(日本的一级河流最多能相当于中国的二、三级河流)。美国的密西西比河采用150年———500年一遇的标准,就连农田也要达到50年一遇的标准。再看中国,像长江珠江这样重要的河流只能控制在10年———20年一遇的标准,个别河段不足10年,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则更低。难怪中国的大小河流年年都吃紧。
对水利的投入是一本万利的事。据专家研究:防洪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至少是1:10,甚至可达1:13·7。福建闽江在1998年发生了1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比当时长江的标准还高,但闽江流域没有造成重大损失,原因是福建省对闽江的治理化了大力气。
对自然的不尊重带来的只能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抗洪救灾中出现的英雄主义和民族主义也掩盖不住造成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失,弥补不了失去家园和亲人的灾民的痛苦。频频的水灾带来的只能是疲于奔命的抢险直至贫穷。我们不能忘记年年的水灾,更渴望它不再发生。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