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记者 傅洋
明流洞关闭 孔板洞接班
今天上午,记者从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获悉,昨天开闸放水后,流量一直保持在每秒3100立方米到每秒2800立方米之间,而今天的排水流量已降到每秒2600立方米。今天凌晨3时 ,黄河“人造洪峰”已经如期通过了郑州花园口水文站,流量达到每秒2700立方米。据参与此次试验的专家介绍,“人造洪峰”到达的下一站将是山东的高村。
今天上午9时,记者在黄河小浪底水库3号坝上看到,昨天放水的3个明流洞都已关闭而改成由位于排沙洞下面的一个孔板洞继续排水,据有关专家介绍,一个孔板洞的放水量与3个明流洞相当。之所以由孔板洞接班,也是想借机检验一下首次启用的孔板洞的工作状况。明流洞下面的2号排沙洞已经关闭,今天只有1号和3号洞开闸放水,两道深黄色的泥沙仍在源源不断地喷薄而出。
据有关专家介绍,小浪底水库的水位以每天1到1.5米的速度下降,而且以后的下降速度会越来越快。站在坝顶向下观看,记者看到,经过一天的排放,小浪底水库的水位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
再治五十年 泥沙减一半
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就调水调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黄河的问题主要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造成黄河下游河床严重淤积。人们盼望着下游不再淤积,希望改变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实现清水下泄。但实际上治理黄土高原不可能在短期内见效。按相关规划,对黄土高原再治理50年,多年平均年入黄泥沙量将由目前的16亿吨降为8亿吨,仍然属于多泥沙的河流,下游淤积仍将存在。
调水调沙思路历经六十余载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深受黄河水患之害的中华民族一直在寻求解决治理黄河淤积的办法,而调水调沙治黄思想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这一设想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在1946年治理黄河的初步报告中就提出,利用八里胡同水库控制洪水并发电,坝底设排沙设施,每年放空排沙一次,以减少下游淤积。
1960年,三门峡水库投入防洪使用,但由于对黄河泥沙的严重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又采用了蓄水拦沙的方式,1960年汛期关闸蓄水后不到一年时间,库区泥沙淤积达15.5亿吨,在渭河入库口形成拦门沙,回水倒灌威胁西安和关中平原。后经改建,三门峡工程运用“蓄清排浑”调水调沙的方式后,水库淤积才得到控制。
吸取了三门峡的教训,20世纪70年代后期,治黄专家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调水调沙”的治黄指导思想。
随着1997年小浪底工程截流蓄水,治黄专家进行了大型的物理模型实验,找到了理论上的实现黄河下游不淤积的临界流量和临界时间。去年小浪底工程全面完工,从而使“通过原型实验,进行调水调沙试验”的设想最终变为现实。
防洪减淤又发电 小浪底重任在肩
去年底,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的小浪底水库的完工,使调水调沙的水库条件已经具备。
黄河为害,根在泥沙,病在淤积。小浪底发挥减淤作用,首先是拦沙。据介绍,小浪底工程位于黄河下游最后一个峡谷的出口处,也是黄河下流的最后一个阶梯,处于承上启下、控制黄河水沙的关键部位,其设计总库容为126.5亿立方米,其中用于拦沙的“死库容”为76亿立方米。
待死库容淤满后,小浪底转入非汛期蓄水拦沙,汛期泄洪排沙,这样既可长期保持51亿立方米的有效库容,也可进行调水调沙,将泥沙送入大海。
目前,小浪底水库蓄水量已达44亿立方米,通过泄洪完全可以满足通过花园口水文站2600立方米每秒的试验流量。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