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6日电(记者赵嘉麟孙晓胜) 这是一条湮没在北京繁华市区内的林荫小道。路北尽头有一座大院,时而可见外国人进出。院门旁的指示牌用中俄文标明:俄罗斯联邦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守卫在门外的中国武警战士笔直挺立,表情严肃。
这条位置特殊的小路,名为东直门北中街。时事变迁中,它成为中俄两国关系的最好注解之一。
据史料记载,第一批到中国的俄国人在此定居和活动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清朝。1685年,清王朝军队与入侵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军队作战得胜后,康熙皇帝为迁居到中国的部分俄国人修建了北京第一座东正教教堂,地点就在现在的东直门北中街上。后来,在此建立了沙俄在华的东正教总会。20世纪50年代,教堂被改建为前苏联驻华大使馆。
在东直门北中街居住了近50年的白先生说,建设前苏联驻华使馆时,街道被拓宽了2倍,达到现在的规模。这位75岁的老人回忆说,中苏建交初期,常常可以看到中方车辆经过这条小街去使馆参加活动。
“但到20世纪60年代,这样的场面一下子少了,”他说,由于当时中苏关系一度紧张,使馆门口还曾发生中国群众的示威活动,“‘文革'时,这条路有一段时间叫‘反修路',意思是反对修正主义”。据当地民警介绍,前苏联驻华官员为此曾专门提出抗议。
1979年“反修路”正式更名为东直门北中街,并沿用至今。
现在这条长500多米,宽20多米的小街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工人们在挖开的路面下铺设管道。据一位工人介绍,这是为改善大使馆污水排放状况的一项工程。
夹杂在路边民居中的个别店铺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挂出了用俄文书写的招牌招揽顾客。
走进一家食品店,记者看到一位金发碧眼的中年男子与女店主用汉语互致问候后,便径直走入柜台后的库房内寻找自己需要的货物。“他是使馆的工作人员,是店里的常客,我们都熟了,”店主于素华笑着说,“俄罗斯人常来买些面包、酸奶和啤酒,对我们都挺友好的,我店门口的俄文招牌就是一个俄罗斯小女孩让她妈妈帮我写的。”
这时,刚刚进库房“取货”的男子拿了几瓶北京产的啤酒走了出来。当记者问他商品的质量如何时,他连声称赞,并打趣地问记者是否想在街边也开一家食品店。离开前,他还一再热情地邀请记者去俄罗斯观光。
街边有一则俄文书写的告示,大意是“裁缝现搬到附近的一家公园旁营业”。寻着指示的方向,记者找到了这位叫汤君的裁缝。他说,自己10年前就开始在东直门北中街营业。“使馆里不少人来找我做衣服,他们都习惯叫我‘皮尔·卡丹’,”汤君微笑着说。
记者与汤君的谈话被频繁来访的俄罗斯客人打断。记者发现,顾客无一例外都是预付了费用的。“他们相信我的手艺,我也了解他们的要求,我们之间已经有了一种默契,”汤君说。
一位俄罗斯妇女临走前特意告诉记者,她希望这位“皮尔·卡丹”能早些回到使馆门前的那条小街。“因为好邻居对我们很重要,远亲不如近邻嘛。”(完)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新浪手机图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载最新图片送数码相机钻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