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菜,大山深处的南漳农民对它再熟悉不过了。一个名叫郭祥林的人硬是把它盘成了“珍品”,摆上了都市大餐桌。
郭祥林原是县林业局一名干部。1998年,他走出机关,到雷坪街道办事处创办了雷坪香椿开发公司。随后,他在城郊组建水镜山野菜公司。
为把智力资源引入农村,南漳县委、县政府结合机构改革,放活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鼓励他们到农村创业。
在优惠政策感召下,一大批有才华、有能力的机关干部投身农村。正局级干部杨仕艮,回到老家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种烟叶,发展多种经营,使一个有名的穷村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富村。县建委办公室干部王谨,辞职到九集镇种花养草,成为果木苗圃产业小诸侯。原龙门中学副校长张明,走出校园进田园,办起了珍禽养殖场,带动20多户农民致富。武安镇19名机关干部与原单位脱钩,合股组建水镜菌业公司,带领当地群众发展草菇,一年为群众增收100多万元。
二
南漳发展食用菌和烟叶生产,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县里采取高薪聘用、联合办场、租赁承包等形式,先后从河南、福建等地引进食用菌、烟叶生产技术人才96名、市场营销人才110多名。他们或签约服务,或领衔承包,将课讲到村组民户,将操作规程教到一家一户,培训农民达10万多人次,带出本地技术员350多名。代料食用菌和烟叶产业很快从小打小闹步入规模发展的快车道。
外来的技术人员也在南漳这个绿色乐园里成就了事业。来自福建省古田县的邓群,1998年6月带着生产代料食用菌技术到南漳,先后在花庄、胡营等地建立3个代料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1年帮扶农户发展代料香菇15万袋,推销香菇近20万公斤,自己也成了南漳有名的“香菇富翁”之一。
南漳县还在户口申迁、职称评比、子女入学等方面为外来人才开绿灯,使他们不仅找到创业的乐园,还找到温馨的家园。目前,全县围绕主导产业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共从山东、河南等地引进食用菌、烟叶、茶叶、蔬菜、水产技术员450多名。外来人才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
三
1999年,襄樊市罗辉市长牵线搭桥,南漳城关镇与省燎原广播电视大学“结亲”。在“亲家”的指导下,城关镇成功地建起30个反季节蔬菜大棚,使县城居民告别了吃“季节菜”的历史。
城关镇和高校联姻的成功,拓宽了乡镇领导的视野。武安、九集等9个镇,纷纷到高校请专家教授,破解增收难题。
武安镇有一种“金皇冠”椒,在辣椒王国自成一绝。但品种退化严重,产量低。他们三顾茅庐,和省农科院结成“亲家”。院里派专家为他们提纯了品种,使“金皇冠”椒成为南漳农民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今年,已试播200亩。苎麻是该镇支柱产业。他们和华中农大联姻,聘请该校老师到村组举办技术讲座,提供技术服务。目前,该镇苎麻面积已达5万亩,每亩比种粮增收近800元。
据统计,南漳已与24所高等院校“结亲”。
四
南漳县还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了大批田把式、土专家。目前,全县已涌现出各类土专家3000多人,2000多农民达到中级职称技术水平,200多农民拿到农函大的“绿色证书”。
巡检是桑蚕大镇,镇里专门成立桑蚕技术学校。陈仕信、刘德雄等人学成回家,成为全县闻名的桑蚕大户,年收入达到1万多元。随着桑蚕第二春的来临,小小的桑蚕技术学校解决了规模种植与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的矛盾。镇委、镇政府经过仔细研究,组建了3支以科技副镇长、部分科技示范明星户组成的“职业技术教育小分队”,把学校直接“搬”到农家,培训技术,解答疑难,以“快餐”形式快速给蚕农“充电”。去年,该镇养蚕单产提高了10公斤,蚕农人均纯收入近3000元。南漳还通过科技下乡、选送优秀村组干部培训,开展知识型农民、致富能手、种养状元、科技明星等评比活动,催生乡土人才。
热力推荐三星 三菱 松下手机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新浪手机图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载最新图片送数码相机钻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