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别看近日雨水不断,其实旱魔并未离广东而去。而在与旱魔数月的斗争中,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广东境内有28.98亿立方米的降雨量是通过发射486枚火箭弹的方式“争取”来的。
广东省气象局昨日(7·22)揭开了其中内幕:从5月9日开始至6月30日止,河源、梅州、汕头、潮州、揭阳、云浮和汕尾等7市成功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7市共购置30个专用发 射架、668枚火箭弹和24部专用车辆,投入资金671万元。这是我省自1958年正式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自今年5月1日国务院《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我省贯彻实施这一条例的首次成功尝试。
486枚火箭弹催雨作业非常成功,降雨明显,大大缓解了生活和工农业用水压力。根据气象部门收集到的情况看,7市在作业期间的总降水量为96.6亿立方米,其中作业后增加的降水量为28.98亿立方米。
背景:8市县遭受最严重的冬春连旱
为抗击去年以来的秋冬春夏连旱,从5月9日开始,全省河源、梅州、汕头、潮州、揭阳、云浮和汕尾等7市成功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这次人工增雨作业是气象部门贯彻实施《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的首次成功尝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次大规模的人工降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全社会投入了多少人力、财力、物力?效果如何?南方日报将给读者作一次全景式扫描。
今年以来,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位置较常年显著西伸,范围明显扩大,强度持续偏强,使得高空的西风槽尚未到达我国华南地区就减弱,北方冷空气主力到达长江流域就东移入海,我省常常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导致广东今年以来降雨异常偏少及气温持续偏高,明显增大了地表的蒸腾蒸发及人类活动的用水,加剧了耗水。双重因素造成了广东今年以来大部分地区的持续旱情和区域性的严重旱情。
从降水量来看,据统计,广东2001年10月到今年4月,全省有81个市(县)降水量偏少,其中偏少50%以上的市(县)达41个,而南澳、饶平、惠来、澄海、揭阳、陆丰、潮州、普宁8个市(县)更偏少80%以上,比历史上典型大旱年同期降水还少,已经出现历史上最严重的冬春连旱。
根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截至4月下旬止,上述地区受旱农作物面积已达37万公顷,因旱饮水困难160多万人,水库干涸1300多座。
果断决策实施人工增雨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抗旱,决定把人工增雨作业作为抗旱的重要手段之一。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指示,要求各地对旱情的严重性和抗旱的紧迫性要有高度的认识,把抗旱作为头等大事和中心工作来抓。省政府于5月4日向全省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在紧急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要捕捉有利时机,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5月7日,李容根副省长带队到河源市指导抗灾工作,对河源市准备采取人工增雨的做法给予肯定。省政府周炳南副秘书长受李副省长的委托,于5月10日上午,召集由广空司令部、省军区、民航中南空管局、省水利厅、省气象局、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等单位领导参加的人工增雨协调会,就人工增雨的方案、经费、部门协调等作了部署,从组织上保证了7市人工增雨的顺利实施。
行动牵筋动骨全省大调度
为加强领导和协调,省政府成立了人工增雨协调工作小组,周炳南副秘书长任组长。部队、民航飞行管制部门在保障飞行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支持人工增雨作业。广空航管处先后召集民航、省三防办、省气象局等单位和7个市的领导开了三次会,确定了作业地点、作业时间、申请作业途径等事宜。
作为本次人工增雨作业具体组织实施单位,省气象局和7市的气象局均把人工增雨作业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制订了严格的作业方案。省局领导每天坐镇指挥抗旱气象服务工作。7市气象局则抽调了近300名气象工程技术人员,24小时待命。
各市成立了人工增雨组织机构和以分管副书记或副市长为总指挥的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并拨出专项资金。省气象局专门成立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班子,负责方案的制订及从事人工增雨作业人员的资质审定、培训和作业天气指导等工作。
为保障我省首次大面积的人工增雨作业顺利、安全、高效进行,省气象局专门组织专家组到各市进行专门的培训,通过这次培训,7个市共有近140人基本掌握了人工增雨作业技术。
7个市都按照省气象局的要求,按照当地的天气和地理特点,共选取了85个作业点,并把这些作业点的精确经纬度上报了空管部门。在航管等各方的支持下,河源市抓住5月9日的天气过程,率先发射了9枚火箭,拉开了广东人工增雨抗旱的序幕。随后,梅州、汕头、潮州、揭阳也抓住5月14日的天气过程轰天求雨。云浮市和汕尾市分别于5月30日和6月11日开始作业。7个市从5月9日开始至6月30日止,共发射火箭弹486枚,投入资金671万元。
高科技手段大显神威
这次人工增雨作业是气象部门贯彻实施《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的首次成功尝试。而高科技的作业手段和气象现代化建设是搞好人工增雨的技术保障。
广东省气象局启动了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抽调一批预报技术过硬的专家,发布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预报。充分发挥近几年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特别是新建成的广州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的作用,在作业前,每6分钟探测一次全省空中云层的强度、速度,并将460公里图像等资料上网供作业市调阅;为保证时效性,省气象局还开通了广州至7市的VPN高速宽带网。同时,全省人工观测站、300多个自动站、探空站及时收集作业前后的雨情,为作业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正在测试的梅州新一代雷达也加入探测队列中,及时为当地人工增雨作业提供有关探测数据。
效果:缓解旱情群众谢党恩
这次7市人工增雨作业非常成功,降雨明显,大大缓解了各地生活和工农业用水压力。根据气象部门在各地所设的人工观测站和自动气象站所收集到的增雨情况来看,降水量都非常明显,7市在作业期间的总降水量为96.6亿立方米,作业后增加的降水量为28.98亿立方米,其中揭阳3.4亿立方米、河源10.66亿立方米、梅州10.02亿立方米、汕头0.68亿立方米、云浮1.16亿立方米、汕尾1.55亿立方米。
受益面积覆盖了旱情比较严重的各市乡镇。汕尾市在作业前,供应市区用水的赤沙水库的库容仅为正常库容10%左右,只能定时供应市民用水,作业后,该水库库容增加到35%,缓解了市民用水困难的问题。
人工增雨经济效益显著。以潮州为例,经科学测算,通过火箭人工增雨作业,潮州增加的降水量为5000万立方米,按1立方米水1元钱算,火箭人工增雨直接经济效益至少5000万元,投入与产出效益的比率为1:556.人工增雨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人工增雨后,各地群众发自内心地感谢党和政府送来了及时雨。和平县彭寨镇一群众说:“在大旱之年,党和政府想尽办法,从天上打下水来缓解旱情,实践了‘三个代表’,今后我们要按时缴交公粮,听党的话。”人工增雨使党和政府关心群众疾苦、为民解忧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充分体现。
广东7市作业周期、发射火箭数及平均总降雨量示意图
小资料
广东省干旱历史发生情况
据统计,建国以来广东冬春连旱较严重的年份有1962-1963年、1976-1977年、1981-1982年、1984-1985年等。其中以1962-1963年最为严重。该年春旱受旱面积达123.5万公顷,占当年春播面积的46%,有20万公顷水稻插不下秧,插下的旱死8.35万公顷,造成早稻减产4亿公斤,加上春作物,减产粮食价值达15亿元。
较严重的秋旱年有1955年、1966年、1971年、1986年、1989年、1991和1992年。其中,受旱面积66.67万公顷以上的有6年,133.3万公顷的有1年,损失粮食5万吨以上的有5年,25万吨以上的有4年。
据统计,自1951年以来,广东每10年就会发生4次严重的春旱、秋旱或冬春连旱,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干旱出现的频率变得更频繁了,1998年10月—1999年4月广东出现了严重秋冬春连旱,仅隔3年,今年又出现了秋冬春连旱,这些严重的干旱对农业甚至对人畜饮水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据有关部门统计,广东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51.16万公顷。(记者郭逸晴、通讯员贾天清 新闻来源:南方日报)
新浪手机图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载最新图片送数码相机钻戒!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