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晖摄(新华社图片)
2000多年前的中国女性是什么模样?最近,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被发现的一具保存完好的汉代女尸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在长江以北发现的第一具汉代湿型女尸。考古学家们从女尸的随葬品中发现了一枚印章,从而判定这位2000多年前的女子名曰“凌惠平”。
“不知有魏晋”的“凌惠平”何以在2000余年间深藏地宫“独善其身”而不朽?今朝 重见天日能否适应?科学家们该如何善待这位千年女子?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还会惊醒多少个“凌惠平”?
日前,本报记者走近“凌惠平”和她的发现者们。
-挖土机挖翻一口棺材
连云港市海州区因为拥有秦东门、孔望山(据说孔子在此登高望海)、锦屏山等景点而小有名气。为了开辟孔望山与锦屏山之间的一座尚不十分知名的小山——石棚山,当地政府决定快速修建一条名为花园路的马路,以鼓励更多的游客前来领略这座据传是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经登临作诗的山。老百姓称之为“形象工程”。工期定得十分紧,施工队几乎是24小时在运作。
7月7日,开黄色挖土机车的姜茂东师傅一铲挖下去,顿时感到吃劲,以为是碰到石头,结果却挖出两块木板。随后又是一铲下去,一口棺材显露出来,且被翻了一个个儿。姜师傅有点儿紧张,忙向领导汇报。
-警察协同文物单位保护现场
这事发生在当天下午2点半左右。消息传到连云港市文管所已经是下午4点10分。4时40分,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书记孙亮和市博物馆副馆长程志娟等人首先赶到现场时,看到一个宽约20米,南北长约30米,深约5米的大土坑底部,有一座大型古墓葬,墓葬木椁已有两块被掀至大土坑上,一口棺木被挖土机挖出墓坑,倒置于一旁。
倒置一旁的棺木上有一道60公分长、10公分深的痕迹,这就是挖掘机留下的痕迹。此时,惹事的挖掘机正在离棺材20米处继续干活呢。孙亮马上与已经到达现场的海州区建设局的同志商量,让挖掘机暂停工作,对现场进行保护,并且批评姜师傅不该再挖第二铲。所幸这两铲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危害。
孙亮曾经参加过1993年东海尹湾6号古墓的挖掘,经现场调查,发现此处与当时的情形有很多相似之处,被挖出的椁木有40公分厚,4米长,全部楸木。棺木的上漆鲜亮。考古人员立刻判定,这是一座夫妻合葬竖穴土坑木椁墓,其形制应与1993年发掘的东海尹湾6号墓一致,时代当属西汉中晚期。连云港已经十多年没有这样的发现。孙亮感到此事比较重要,当即向市文化局副局长王亚平汇报,同时决定派人看守。
此前,当地110接到报警后已经派出民警到现场帮助维持秩序。考虑到围观群众较多,现场显得混乱,施工工期紧张,不能完全停止,孙亮陪同王副局长专程去海州公安分局与局长商量保护措施,并得到了支持。这些措施的重要性在事后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深夜突然而至的摩托车被警灯吓跑
当晚,朐阳派出所副所长杨庆成到现场来查看安全,发现大家都站在现场,很是疲劳。据当地气象部门称,那天当地温度为35摄氏度。夜间温度似乎低了点,却无风闷热。周围杂草相伴,蚊子不断发起攻击。他提议大家租一辆车,坐在里面守护。孙亮说当时他们大概是因为太兴奋了,谁也没有去想这些。如果不是杨庆成的提议,他们大概只有让蚊子一次咬个够了。
租到车后,他们坐在车里,开着车灯,加上对面施工单位的照明灯,整个现场清清楚楚。大约在夜里1点多,施工单位的灯光暗了,守在车里的四个人也渐渐话少了。没想到,在夜里3点20分左右还真的出现了情况。对面一束光突然照了过来。车上人被惊醒后,听到摩托车的声音。司机赶紧将远光灯打亮,看见一辆红色摩托车停在前面。摩托车主被车灯照了以后,马上向左拐进了巷子里。原以为摩托车不会再出来,没想到,两分钟后,那辆车从孙亮的车后转了过来,向孔望山方向跑了。
后来,孙亮他们听当地的群众讲,古墓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广州了。有几家亲戚已经从那边打来电话,询问详细情况。孙亮知道,如今跟着挖土机跑的文物贩子不在少数。所以,他说自己觉得这一夜熬得值。虽然第二天早上7点半他就直接从现场与同事赶往赣榆。临行前,他给博物馆的同志打电话,要求各部门做好准备,包括酒精、容器、装丝绸的玻璃板等,可是,他并没有想到,这次考古发现远比他想象得丰富,这样简单的准备是根本不足以解决问题的。
-次日又发现了三口棺木
就在孙亮他们撤离现场后,市博物馆考古部的项剑云主任开始工作了。这位有着23年考古经验的考古工作者也并没有料到此次考古会有如此大的收获。
上午9时,项主任等人到达现场,正式发掘开始。经过对墓葬痕迹的检查,他们发现,已经发现的这个墓椁内有三口棺木。当时就有人猜,中间是男主人,两边一妻一妾,也有说是两妻的。大家从左到右依次编为1、2、3号棺。前一天最早发现的棺木被定为3号棺。
就在大家准备依次对三口棺木进行现场清理时,有人发现,在墓椁的南侧发现了较短的顶椁板,南北走向,这和整个椁的东西走向不符。最初有人疑为角厢或边厢,结果,却发现是另一相仿的椁,里面只有一口棺木。项主任将此编为四号。由此,清理工作按照4、1、2、3的顺序展开。
可能是因为埋葬的时间最早,4号棺受损程度最严重,发现的物品也最少,只有一个七子漆奁盒。项主任解释说,这就像今天女人用的手饰盒,大小七个,一个套一个,有铜镜、木梳、木梳篦等少量物品,但是否能据此判断这是一女性墓穴。项主任笑答:不行。事实上,这些墓葬品显然很普通,在其他的墓里多有发现。
-三号棺被运回博物馆继续清理
一号墓的清理成果要丰富得多。墓里保存有相对较好的头骨。通过对牙齿间受损程度、下颚、颌骨等部位的研究,可以推断出这位墓主的年龄、性别之类的基本情况。但是,目前这一工作还在进行之中。同样,这里有一些随葬品,但也少得可怜。和4号棺木相比,只多了一把砚台刷子。清理工作不到一小时就完成了。
二号棺的清理则要令人兴奋得多。首先在棺盖上发现了“东公”两个字。记者看到,这和现代汉字并无两样,呈隶书体。究竟“东公”为何意?专家们也没定论。棺木里随葬有私人印章,桥形钮,砚台,配有精美玉饰的铁剑、铁书刀,文字清晰的木牍等大量珍贵文物。而最重要的是,主人的颅骨几乎完好无损。
清理完三口棺木已经是晚上8时多,光线已经很暗,继续在现场清理三号棺非常不安全。而且,当时建设施工仍在继续,现场围观群众太多,全天守候在现场的连云港市文化局副局长王亚平与博物馆周锦屏馆长商定,将早先被掀出椁外的棺木(3号棺)运回市博物馆保存。
按理说,这样的文物都应该就地清理,就地保护。但是,当时的实际情况不允许考古工作者继续清理,而且,这口棺木已经被动过,且翻了个儿,里面再好的东西恐怕也差不多毁坏了。所以,并没有人明确反对将棺木运回博物馆。
当天晚上9时,3号棺被运至位于新浦区的市博物馆。打车从现场到博物馆约20分钟。出差回来的孙亮一听说,棺木由自己想象的两口添到四口,真是“后悔到脚后跟”。一个考古工作者能有几次这样的机会啊。好在,最好的还是后面。
-一只脚趾避免惊天损失
7月9日上午,项主任早早来到博物馆。那口棺材停放在院里。打开棺材,清理文物是他和同事们今天最主要的任务。他从附近的施工队借来了工具,准备撬开棺盖。这具棺木是整块木头做成的,去掉盖子后,下面是一层天花板。他在检查后,没有发现天花板上有任何花纹,便继续撬。撬开一个5公分的缝后,项主任发现一截白色物体,形似莲藕。他感到奇怪,伸手准备去摸。就在这时,一旁的同事孟娟娟叫了起来:“那不是脚趾吗?”项主任一听,伸出去的手马上收了回来。大家仔细一看,确实是一截脚趾。这个发现让项主任感到心里发毛。他说,考古研究23年来,第一次有这种感觉。他们赶紧将天花板合上,并向周锦屏馆长汇报。周锦屏不信。等他亲眼证实棺材里有未腐的尸骨后,整个博物馆、文管办等相关单位都忙疯了。
打电话向上级汇报的同时,他们开始了四处求救。这种心情可以从周锦屏馆长对记者的谈话中得到体现。他说:“发现古尸,在震惊的同时还有‘罪恶感’相伴,生怕这么一个重要的发现毁在我们手上。”可是,如果不是这只脚趾浮出来,等棺木全部打开,再合上恐怕就晚了。因为这一切都是在露天进行的。
因此,当务之急,要把棺木运回室内。
-冰块围在棺材四周降温
大家分头去想办法,终于请来铲车,司机本来没当回事,一铲才知道,这分量不轻。有两吨重。没走几步,博馆物门前排水沟的水泥板断了三个,铲车原地打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棺木运进室内。大家的紧张心情没有丝毫放松。项剑云主任连午饭都没有心思吃了。想想自己刚才那一手,如果摸着会是什么情况呢?不敢想。眼下是想着法子保存好尸体。尽管当时还不确认到底是不是完全的尸体。
他们首先想到是有过同类发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人家派不出人来。北京、上海、南京,他们开始四处向专家们请教。
有人说要冷冻,他们向冷冻厂求救,可是当地冷冻厂大多承包给了私人,他们说冻个鱼虾还行,冻尸体可不行;殡仪馆馆长是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想帮助可是没有设备。最后,博物馆只好买来大块的冰,放置在棺材周围,降降温。
-10桶纯净水配成福尔马林贮存尸体
开棺后尸体放在什么容器里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浴缸。可是,派人到市场一看,没有这么大的浴缸,而且浴缸两侧都是倾斜的,太浅,会损坏尸体。于是又有人建议买鱼缸。鱼缸师傅没有什么困难,只是至少也得一天时间。因为鱼缸的胶水至少需要24小时才能完全粘牢。24小时对于分秒必争的女尸保存工作无疑是太遥远了。
最后,终于有了一个办法。临时搭一个架子,上面铺上塑料纸,然后将尸体移至其中。
可是用什么来保存尸体呢?专家们已经有了建议,既然原来是保存在液体中,现在最好还是保存在液体中。建议用5%~10%的福尔马林。找了很多地方,没有人能提供这么多的福尔马林,最后,还是卫生局的领导指示市人民医院的病理学专家白玲大夫和另几位同事完成了这项任务。
孙亮和他的同事们这时最担心的是,这福尔马林可千万别配错了,他们就这样不断地提醒着,白玲大夫不得不进行了多次的检查,确信无误后才开始操作。总共加入了十桶纯净水,185升。
-3分钟内完成搬迁
一切准备就绪后,再次打开棺木。这次,项剑云主任站在尸体的头部。因为这是最关键的部分。尸体已经浮在液体上,非常完整。液体成棕褐色。大家小心翼翼地用彩条布从尸体下面绕过去,然后十几个人一起,拉直彩条布,将尸体转移到旁边的福尔马林中。项剑云则一直注意着尸体的头部,生怕会发生什么意外。其实所有参加搬运的人都是这样想法。否则,一个千年古尸,至于要十几个人来搬运吗?前后转移工作在3分钟内完成。
尸体一打开后,医生就在上面盖上脱脂棉,防止氧化。根据馆长的要求,医生对尸体的性别进行了鉴定,确认为女性。
项主任说,当时从外表也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老太太。身高158厘米。肚上有一道缝。这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左腿内拐,右腿直伸,手放在下腹部,像是捆过。
市文管所在给上级的报告中写道:“经我市(连云港)病理专家、考古专家初步鉴定:古尸为女性,皮肤大部分已变成棕褐色,局部呈灰黄色,皮肤有一定弹性,完整,皮下肌肉组织可能已开始腐烂,有握雪感,头发已局部脱落,目前用10%的福尔马林浸泡,在常温下保存,并用冰块降温。”
“之后,考古人员提取保存了棺中所有液体,并对棺中随葬物品进行了清理,清理出铜镜、龟钮铜印、衣物疏、木胎漆奁盒、木梳篦、纺轮、头发、骨笄等一批重要珍贵文物。”这些文物能否解开女尸的全部秘密呢?目前研究工作仍在进一步深入。
-“凌惠平”带来多少待解之谜
走进博物馆考古室项剑云和他的同事办公的地方,一股医院里特有的气味充斥其间。历史部主任高海燕女士称,这次考古共有文物76件,现在他们正在进行进一步清理。而尸体则被密封着,为此博物馆专门买了空调。室内的温度保持在22摄氏度,尸体则保存在18摄氏度的液体中。
至今20余日最大的进展可能就是女尸的名字被确认。在随葬品中,有一枚龟钮铜印,上面标有“凌惠平”。不过,会不会有意外呢?目前还没有进一步的证据来佐证。
陪葬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卷头发。它是戴在“凌惠平”头上的,可是她的发根完好,像是刮过。有人说是“假发”,可究竟这假发源于何人或何物?为什么工作人员对假发进行了多次漂洗后,仍然冒油花?
“凌惠平”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从随葬品中发现她有龟钮铜印,可以判断他们家当时的俸禄应该在2000石以上。项主任解释说,俸禄2000石者大约相当于今日地区专员。可是,当时的连云港所在地朐县县令只有800石的俸禄,因此,“凌”家至少在太守以上。在2号男主人的墓里也发现了龟钮印。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判定他们是一家人。可是男主人左侧的1号棺木为什么破毁得特别严重呢?按理说,左侧当为男主人之第二个妻子或妾之类的。同样的,为什么男棺反而没有保存得如女棺一样完好?孙亮猜测这可能和男棺里的刀剑有关。这些金属器物可能加具了尸体的氧化。但此说法并未得到公认。
区别可能还在于,四口棺木里都有液体,但3号棺液体不知为何浑浊,呈棕褐色?有人解释说,这浑浊是因为棺材被动了,搅浑了。可是,这中间还是平静了一段时间。难道说是几个小时不足以使之恢复清澈?
棺木挖掘现场原来是海州化工厂所在地。有人怀疑,这些液体是不是地面渗透进去的。而地表水能否渗透到5米之深处,且透过如此密封的棺木又有人对此表示了怀疑。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专家们进一步研究。即便没有这些未解之谜,仅仅是中国第三具汉代湿尸的身份已经足以让“凌惠平”身价倍增。
新浪手机图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载最新图片送数码相机钻戒!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