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下旬,吉林省长春市等地相继发生消费者吃完荔枝后手被烧伤、嘴皮脱落或腹泻的事件,经当地卫生监督部门检测后发现,这些荔枝含有强硫酸。经查,伤人的荔枝在卖给消费者前,喷洒过商标上注明产地在北京大兴的“奥博林”牌荔枝保鲜剂。为追查“奥博林”荔枝保鲜剂的生产源头及其在北京的销售情况,7月下旬,本报记者与吉林《城市晚报》的两名记者联合行动,经过多日暗访调查,终于找到了黑窝点。7月26日,在本报记者的举报下,北京卫生监督所的工作人员依法查封了生产“奥博林”牌荔枝保鲜剂的北京市科瑞英特 技术有限公司。
批发市场公开销售
7月23日中午,根据线索,记者来到四道口水果批发市场,在市场后面找到了荔枝批发点,几个批发商正把一箱箱的荔枝从车上往下搬。记者问哪里有卖荔枝保鲜剂的,一个批发商指了指不远处的进口果厅。顺着小贩手指的方向,记者来到了进口果厅。
记者问门口的一个摊主:“知道什么地方有卖保鲜剂的吗?”商贩朝里面指了指:“那里有卖的。”随后,他又高声叫道:“有买保鲜剂的了。”不远处一个看起来20岁左右的小伙子转过头说:“来这里买,要几瓶?”“多少钱一瓶?”记者问。他回答:“10元一瓶。这种保鲜剂效果最好,全国都用,你要是多买的话还可以优惠一点,一箱24瓶只收你200元。”他说他是生产厂家在北京的代理商。
记者花10元钱买了一瓶,瓶是淡黄色,外形像洗涤剂瓶。
临走时,小贩告诉记者,使用时可以先将保鲜剂兑水后倒入壶里,不时向荔枝上喷洒,一瓶保鲜剂可以喷洒四到五箱荔枝。
此前,记者了解到在吉林,这种保鲜剂是不公开销售的。为确定在北京其他地方是否也能买到这种保鲜剂,7月23日傍晚,记者来到北京另一个大型水果批发市场———新发地水果市场,发现也有好几家卖“奥博林”荔枝保鲜剂的商贩。
1号厅南边的一摊位前,有个开水果店兼卖保鲜剂的女商贩,其价格比四道口水果市场便宜,每瓶为8元钱。“别人都10块,你这里怎么8块,该不会是假的吧?”记者表示怀疑。女老板回答:“不放心你就别买呗,天天在这里做生意怎么会卖假的呢?荔枝快要过季了,再不便宜一点,多了就不好卖了。”记者想套她的话:“你这里好卖吗?一般都是什么人来买呀?”她犹豫了一下说:“每天大概能卖出去40瓶左右,买保鲜剂的一般都是附近卖水果的小贩。”
从1号厅一直往里走,后面有一排平房,看样子像是住户,记者随便问了一句:“这里有卖保鲜剂的吗?”话音未落,一个小伙子就走上来了:“你要多少?”记者说只要一瓶,后面一个老汉走出来将记者领进一小屋内,室内堆放着五六箱保鲜剂,与前面那个女老板一样,他也说自己是厂家直销的,价格也是8元钱一瓶。
瓶子商标破绽百出
荔枝保鲜剂的商标上面写着授权单位:“北京科瑞英特技术有限公司”,地址是“北京大兴县工业区南辛店南街西2排1号”,这一点让记者心生疑窦:大兴县早在去年4月31日就改为“大兴区”了,上面写的生产日期是“2002年5月27日”,地址仍然还写着“大兴县”。
商标上还留有公司的网址,但记者在互联网上输入这个网址时,页面上显示的信息始终是“该业无法显示”。记者从卫生监督部门咨询了解到,该产品商标还有更大的破绽:首先,该商标上没有卫生许可证号,也就是说该产品没办理卫生许可证。其次,按规定,保鲜剂属于食品添加剂,在产品商标上应注明“食品添加剂”字样,而该产品商标上没有注明。
费尽周折查访厂家
两瓶保鲜剂带回去后,记者将它们与从长春带过来的在当地已被收缴的保鲜剂进行比较,外观及商标上的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留的厂家联系电话也是一样,都是手机。
为了找到北京科瑞英特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瑞英特公司)的具体位置,记者着实费了一番周折。
按照商标上留的手机号,记者给科瑞英特公司打了一个电话,说希望能直接从公司购买一批保鲜剂。对方回话:“不必来这里买,你可以直接到我们的代理点去买。”不论怎么劝说,对方就是不告诉记者去公司的乘车路线。最后电话里男子的声音告诉记者:“我们厂在北京只有四道口一个销售代理。”
放下电话,记者又给大兴有关方面打电话希望能找到科瑞英特公司的具体地址及乘车路线,但依然没有结果。
不甘心计划就此落空,记者7月25日上午来到北京市工商局信息查询中心,查到了科瑞英特公司的确切地点是在“大兴县黄村镇辛店村南街西二排1号”,并查到公司的电话。
按照从工商局查询到的电话号码,7月25日下午,记者给公司打电话,拨了半个小时始终无人应答。
无奈之下,记者只好按照在工商局查到的地址一段路一段路地打听。好不容易找到辛店南街,记者问到的当地群众都不知道2排1号在什么地方,更没有人知道科瑞英特公司。
大约找了20多分钟,记者终于在一个院落门口看到了“北京科瑞英特技术有限公司”的牌子,下面还注有“辛店食用菌基地”的字样。红砖瓦房,铁门紧闭,外面上了一把锁,里面似乎没有人。
思量片刻,记者举起拳头,在铁门上使劲敲,当啷几声之后,一个小伙子出来开门说道:“你们是干什么的?”记者说:“听说这里有卖荔枝保鲜剂的,想买几瓶保鲜剂带回去。”“那你进来吧,我带你过去。”小伙子将记者让后又将大铁门拴上,将记者带进了院子北边的一间屋子。
公司没有卫生许可证
这是一个有十来间平房的院落,大铁门朝东,其北方的一间就是公司办公室,记者就被带进了这间办公室,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一个中年妇女和一个老年男子坐在里面。
中年男子起身接待记者,说他姓林(后来知道叫林海木)。
“这里有荔枝保鲜剂吗?”记者问。三个人互使眼色后,中年妇女反问:“你有公司的工商执照吗?”
“买东西还要执照?”记者再问。
“对,我们只向公司销售,你要是零买可以到我们的销售点去买。”
“什么地方有?”记者问。
“在北京我们只有四道口一处。”一番对话后,对方还是不同意出售保鲜剂,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批发价是每瓶6元,量大量小都是这个价。
对着门的墙上挂着工商营业执照,法人代表叫“林添波”,是2000年3月17日颁发的,经营范围很广:果蔬保鲜、电子器械、医疗电子器械、办公电子设备、保鲜剂、荔枝保鲜灵等一共10项。
记者注意到,他们没有像其他的单位那样将卫生许可证与工商执照挂在一起。就问他:“生产保鲜剂这类产品按规定要办卫生许可证的,你们怎么没有?”中年男子看了中年女子一眼,拿出一张卫生评价报告:“有这个就行了(记者后来从卫生监督部门了解到这不能代替卫生许可证)。”
记者直截了当地问他们:“听说这种产品在吉林等地已被查封,你们厂生产的不会有什么问题吧?”“不会的,我们这里绝对一点问题都没有,那边都是假冒我们的,我们老板后天就要过去处理此事。”
“你们说产品没问题,可以看一下样品吗?”老年男子点了一下头,林海木说可以,就起身出门,记者跟了出去。
生产车间简陋不堪
院子东边是库房,里面堆着几十箱已经打包好的保鲜剂,还有一些空瓶子,室内收拾得较为干净。南边一堵墙前是一架磅秤,旁边有几十桶磷酸,这是用来制作保鲜剂的。墙上又开了个小门,里面是一间小屋,大约有十几平方米,这就是他们的生产车间。屋内摆放着几个空桶、散放着一些漏斗和玻璃棒,这是用来朝瓶子里灌装保鲜剂用的。据介绍,平时也就不到十个工人生产,用不了多大的空间。
走出这个“库房兼房间”的屋子,在院子南边一间简陋的平房里,几个女工培育食用菌,据说这是要出口的。院子西面的房间是个大仓库,光线很暗,里面乱七八糟地堆放了用过的空桶、剂管,一片狼藉,此外还有一些菌种。
回到办公室,记者借口回去考虑考虑,最终得以脱身。
(本报记者钱昊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