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7日电(记者吴晶)“我家新建的粮仓一年可存下1500到2000公斤粮食,减少损失400公
斤。除去全家5人的口粮,还能卖出500公斤粮食,赚上几百元钱。”四川省新都县马家镇白骡村的周作君一提起外国专家
指导修建的粮仓就赞不绝口。
1997年,国家外国专家局邀请联合国粮农组织项目专家苏顿和维兰奇来到四川,结合 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为当
地百姓修建起防潮、防虫、防霉的新型粮仓。
直接负责农民粮仓改建的四川省农业厅植保站站长涂建华说,中国70%以上的粮食由农户分散储藏,平均储藏时间
不超过1年半。在中国,由于农户储粮的传统仓具十分简陋、农民缺乏科学的储粮技术,粮食因鼠害、霉变、虫害而造成的损
失一般在10%以上,个别地区则高达30%。
新都县是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年粮食总产量在28.4万吨以上,但是每年因传统储粮方式而造成的损失高达400
万公斤。地处西南的四川是中国的农业大省,每年的粮食损失高达25亿公斤。
“过去,一到夜里听到耗子吃粮食,真心疼。一到好天气还得把粮食捣腾出来,筛出来的霉谷子牲口吃了都生病。”
周作君和她的祖辈世代耕田为生,为改进竹篾结构的粮仓伤透了脑筋。
现在,新型粮仓采用砖石结构代替了过去的竹泥结构,增加了密封性好的双层外门,进行了防潮处理。为了方便取粮
,仓下方还安装了可旋转开关的出粮口。
周作君旋转出粮口的挡板,经过烘晒的谷物瞬时倾泻而出,个个颗粒饱满。她说,村里的第一批粮仓是政府出资为农
户改建的,第二批农户出了一部分钱。到现在,各家都自发掏钱修建多个粮仓。“耗子找不见了,余下的粮食还能卖作商品粮
。”
外专局经济技术司司长刘树和说,储粮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也关系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结构的调整。
迄今,四川已新建粮仓25万个,年安全储粮8亿公斤,平均减少粮食损失0.75亿公斤。外专局还邀请外国专家
到四川培训农民20万人,印发技术资料10万份、宣传单70万张。
通过示范,中国已有16个省开展储粮方式的变革,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江西有关部
门还因地制宜,设计出多种粮仓供农民选择。丰城市基层负责人带头改建粮仓,将政府补助让给群众。
丰城市陈家村胡万年说:“现在家家户户都看市场行情种粮、存粮、卖粮,多余的田地还发展其他经济作物,真正尝
到了市场经济的甜头。”
“百姓粮仓已经脱离了‘储粮于民、备战备荒’的单纯意义,成为‘藏富于民的蓄水池’。”刘树和说。(完)
|